王海君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第一中學校,黑龍江哈爾濱 150500)
“以銅為向導,衣著得體;以人為向導,見得失;以史為向導,知興國。”對個人來說,學習歷史能讓我們學會自我審視,認識世界,明智曉禮,修養身心;對于國家來說,學習歷史是必須謹記的記憶的傳承,有助于不忘初心,開闊未來。在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老師不應把高考要求作為教授歷史知識的唯一標準,相反,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上。
目前,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以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綜合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滿足特定現實需要的正確價值觀、本質素質和關鍵能力。在高中歷史上,主要指以下五個方面: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證據、時空概念的歷史詮釋、家庭感情和愛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育中,教師必須以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主要目的。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歷史的核心素質。
歷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時間線繁復,學習歷史需要有較強的時空觀念,要求學生能將具體的歷史事件放入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和分析,是當前高考的重點,這也是高中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目標。很多學生在這方面能力欠缺,歷史老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例如,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和西方發生了幾次戰爭,分別簽署了什么協議,時間順序是怎樣的,如果直接記憶,混淆的概率很大。這時,老師可以設計一個思維導圖,按照戰爭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將戰爭的后果寫清楚,脈絡清晰,這樣學生就對這些事件有了清楚的了解,知道這些事件的時間跨度,時空觀念也得到了增強。
我們都知道,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倘若要分析當前的歷史事件,需要有大量的歷史數據,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進而進行研究,因此,對史料的搜集及分析能力就顯得很重要。為了培養這種能力,教師應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導權,主動去搜集資料,自己分析問題。例如,在學習王安石變法時,可以使用提問教學的方式,先拋出問題:青苗法的重要意義是什么?王安石改革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樣,讓學生自行去搜集資料,進行剖析論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史料有了基礎的整理和理解,實證才能和分析才能都能得到提升。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為在近代,只有深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在此基礎上形成合理的歷史觀。為了理性地理解歷史規律,客觀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因此,教師應重視歷史理論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歷史屬于一門記憶類學科,其背誦內容居多,但是和別的科目相比,歷史應該屬于比較有趣的科目,可如果老師講課的方法欠妥,那整個班都會很無聊。難以入耳。由于教材中的歷史事件都是不可逆的、久遠的,導致學生在實際授課中得不到實感,不能親身體驗到這些事件。如果老師能夠換一種教學方法,就能敦促學生去主動學習歷史。在當下數據時代,教師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按照教材中的內容,將歷史事件和歷史材料與多媒體整合,在這種教學形式中,教師不僅能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還能發掘出很多全新的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播放與鴉片戰爭有關的紀錄片,這樣,學生就是在觀看歷史事件,更有參與感,這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它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核心文化背景下,教師教授歷史學科,不僅是要教會學生歷史知識,也要幫助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愛國情懷,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學習涉及近代史的事件時,就可以播放保存下來的原有影像,將學生帶入到歷史場景中,最真實地還原當年發生的事件,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厚重,今夕對比,結合授課,學生就能感受到當下中國綜合國力之強大,能有效地激發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歷史老師也要不斷發展其教學方式,豐富其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將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在實際的應用教學中, 歷史教師要指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建立歷史學習框架體系, 幫助學生樹立一個科學且合理的歷史觀。以確保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