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子龍
當今社會,人們的想法千奇百怪,做法形形色色,但是,有一點卻出奇地一致,無論處于社會哪個層面的人,都在“拼孩子”,說什么“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殊不知,“拼孩子”只是表面現象,不過是為轉嫁父母自身的壓力而已。真正逃不脫、躲不過的是“拼父母”。因為子女的教育,與其說學校重要,不如說父母更重要。
這就不能不想起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父母之道”。《禮記·大傳》有云:“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近年來,行“父道”者奇招迭出,有著名的“狼爸”“鷹爸”等,對子女讀書上學管教極嚴,違規必懲,動輒打罵,或兇如虎狼,像馴鷹一樣馴孩子……雖然據稱效果都不錯,但這樣的“父道”本人不敢茍同。
相對而言,當下的“母道”卻較弱。曾有媒體報道,一位母親被上高中的兒子用榔頭砸死,事后,兒子輕松地說,從此再也不用寫作業、讀書了。有教育學家評論,這位母親只督促兒子讀書,自己卻沒有跟著兒子一起讀書。
南開大學校長在一次講演中提到,自己小時候的家庭常態,是四口人各自捧著一本書在讀。據媒體報道,嬰貝兒集團董事長劉長燕只有初中畢業,但學歷不等于學習力,學習力比學歷更重要,是閱讀讓她這個沒有高學歷的人,擁有了超強的學習能力。隨文配有一張照片,她和丈夫一起讀《群書治要》,兒子讀《尚書》,女兒在讀《孝經》。
《廣雅》曰:“母,牧也。言育養子也。”育養重于生產,母親稱得起天生偉大的教育家。英國學者靄理士曾談到怎樣擔負起做母親的責任:“這種母道的任務,若是做得好,也等于一個必須維持許多年的職業。而其所需要的慘淡經營,全神貫注,也許還在一般專業之上。”當母親也要“敬業”。套用波伏娃的名句:女人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親,而是后來將孩子培養成人才稱得上是母親。
之所以說現在的“母道”較弱,其一,既為人母,竟不讀書;其二,即使讀書,閱讀范圍也太過狹窄,只顧及自己的興趣,不關心孩子的閱讀。有調查顯示,不管是職業婦女還是家庭主婦,在對閱讀內容的諸多選題中,選擇最多是生活時尚,其次是休閑娛樂,親子教育類圖書排在11 名之后。被調查的婦女從30 歲至50 歲,如果有孩子,正是做母親責任最重的階段。
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大多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這個階段的閱讀,常常是饑不擇食,狼吞虎咽。到中年以后,就會有選擇地閱讀,細嚼慢咽,辨別力增強,體味也更深。世界上讀書最多的是猶太人,這跟他們為世人所推崇的“母道”不無關系。猶太婦女當了母親后,有一條必須做的事情,孩子到了該讀書認字的年齡,將《圣經》滴上蜂蜜,讓孩子去親吻。有的干脆將蜂蜜涂在書上,使孩子對書的第一感覺是甜的、香的。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各種各樣的關系,人跟人的關系,人跟社會環境的關系,人跟物的關系,人跟自然的關系,人跟自己靈魂的關系,等等。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系,即人跟書的關系。
一本書就像一根繩子,只有當它跟捆著的東西發生關系時,才有意義。
跟書有了一種親密的關系,興趣就有了,會養成讀書的習慣。閱讀的興趣決定品位,品位決定讀什么書,讀什么書決定境界,境界決定有什么樣的人生。先哲曾有高論: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尤其身處競爭激烈的喧囂之中,躲進書房就能找回自己的靈魂,守護住自己的心智。
更深一步講,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全民閱讀的水平。社會文化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也要看全民的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哪些人在看書,都看哪些書,同樣也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這正是近年來全社會開始重視讀書的原因。家中有書籍,就像房子有窗戶一樣敞亮。不讀書的家庭,也容易精神有殘缺,唯家中的書香,可使精神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