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佳鈺 王太海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大連 116023)
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不斷升級,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憑借其生動的表現張力、多樣的表現形式、廣闊的適用場景,在現代社會中獲得了頗為廣泛的應用與認可。任何一種藝術都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形式與內容的滲透,都是以形象的視聽元素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情感。一種藝術得到人們的認可,不僅僅得益于它自身表現形式上的生動形象,也更多地體現在內容,體現在它對我們生活、思想、情感、價值等諸多元素的承載力與傳播力上。動畫藝術之所以能在現代社會中廣泛傳播,正是得益于動畫這一表現媒介,可以更為生動、細致地傳達人倫思想、喚起人們內心普遍的價值認同。
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內容價值。如果說動畫藝術在呈現效果上是對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的一種模仿,那么動畫藝術的內容層面體現的就是對人類心靈與思維的寫照。而人類社會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一部倫理教育不斷完善與豐富的形成史,倫理教化貫穿古今,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只要有文明存在過的地方,就有倫理存在過的痕跡。動畫藝術要講述故事,注定就要涉及倫理教育,可以說,倫理教育是一部完整的動畫藝術作品不可缺少的精神內核。再從倫理教育的角度出發,倫理屬于道德,從屬意識形態范疇。一種思想形態總是要通過一種合適的載體才能更好地進行傳播擴散,才能使其生命力得到延續。在這一方面,動畫藝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正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包括動畫藝術在內的影視作品一直是傳播意識形態思想的良好媒介。動畫藝術為倫理教育提供了優良的傳播途徑,倫理教育反過來為動畫藝術提供內容支撐,動畫與倫理在兩者的交流互滲中成就彼此、相輔相成。
藝術高于生活但又服務于生活,一種風格的藝術作品一經問世,就要接受社會大眾的評價與考驗。那些契合時代精神價值觀念的作品,往往能夠突破時空地域、文化種族、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成為全人類擁有的精神文化財富。沃爾特·迪士尼筆下的動畫偶像米老鼠,伴隨了一代代小朋友的成長;動畫《貓和老鼠》從問世以來成為老少皆宜的經典作品,它們也由于更多的社會認同而得以更為廣泛的傳播。反之,一些偏向于藝術個性、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則因為受眾群體的狹小以及容易引發爭議的藝術內涵,往往只能局限在相關的圈層內流動傳播。由此可見,社會倫理評價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部動畫所能夠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決定著社會上呈現的動畫藝術風格的整體面貌。這也意味著,一部動畫作品想要延續生命力,就不能不考慮它的社會傾向性。倫理教育便以這樣的方式對動畫藝術的發展方向提出要求,使得藝術發展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秩序與原則。
藝術的生產有賴于創作者的情感。情感首先為藝術的創作提供最原初的靈感,并在隨后的藝術生產中提供持續性的動力。情感孕育了藝術作品,后者又反過為受眾傳遞這樣的情感。一部動畫作品中常常包含許多種情感表達,這些情感匯總起來,共同構成了支撐這部動畫作品的倫理思想。一部優秀的動畫藝術作品總是包含著人類普遍認同的倫理價值,這種價值內涵引起觀看對象的感動、共鳴,引發靈感,促使觀眾群體中的部分人完成從欣賞者到創作者到轉變,形成作者-作品-讀者-作者的藝術再生產閉環。
動畫藝術自誕生以來歷經演變,產生了諸多風格類型的動畫作品。從早期單調的手繪線稿動畫,再到諸如《阿凡達》、《阿麗塔·戰斗天使》等炫酷逼真的3D 動畫電影。為滿足觀眾對于真實感、新奇感等視覺效果的永恒追求,新的動畫風格還在層出不窮。然而,在癡迷于視覺效果的同時,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有了《阿凡達》這樣的三維動畫而淘汰二維動畫,也不會因為3D 版《獅子王》的公映而再也不去追憶曾經那部經典的初代《獅子王》。甚至于,一些歷時已久的早期動畫作品,往往比現在許多追求視效的3D 動畫有著更強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動畫的藝術形式會隨著技術的革新而快速迭代,而動畫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倫理教化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繼承與發揚。“文以載道”,藝術形式的最終目的是反映價值內涵,在這些作品中蘊藏的倫理價值,為動畫藝術的創新指明了可持續的發展方向。
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預言:“技術的白晝,是世界的黑暗。”維特根斯坦在作品《哲學研究》一書中哀嘆:“圖片能夠俘虜了我們而我們無法逃脫。”
近年來,一些動畫作品打著數字特效的名號,忽略劇本和拍攝,所有的情節不外乎都是為了服務于展現視覺效果、增強視覺器官感受。這樣的做法致使動畫作品內容毫無亮點,情節單調蒼白引發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最終,傳統的動畫藝術會停滯不前,更甚淪為數字技術的附庸。然而,數字技術應用于動畫藝術的初衷并非是為了“終結藝術”,而是為了能讓動畫藝術更好地“再造現實”,實現更加完美的動畫敘事。縱觀世界上成功的動畫作品,都可無一例外的發現,形式效果從來都不是帶來影響力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得益于數字技術與故事情節的完美整合,數字技術使主題展現的更加完美、逼真。當我們被《養家之人》這樣展示苦難中人性光輝的阿富汗動畫電影所打動,被細膩描繪人與人之間真情的皮克斯動畫《尋夢環游記》所感染 這些優秀的動畫藝術作品總是能夠給予我們強烈的啟示:動畫藝術“內容為王”依舊是不變的鐵律。《阿凡達》在技術的外衣下講述了一個通俗的故事:為愛而溫柔,為愛而戰斗,生活家園不容侵犯,生命尊嚴不容踐踏。在動畫藝術中,技術是表現手段,藝術是呈現面貌,倫理教化是最終目的,技術與倫理教育的聯動和融會貫通才能成就動畫藝術的不斷進步。
在我國,重視禮樂結合,互為教化向來是中國文化的特征之所在。文以載道、以道統藝的教育形式是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禮教是倫理教育,樂教是藝術教育,后者使中國傳統文化中滲透了一種追求藝術境界的藝術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多樣的藝術形式中,它引領人們體悟美感、向善向上。孔子就曾講過:“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意思是說:并不是光敲鐘打鼓就可以是音樂了,還必須引發人和諧向善的內心。正是因為在藝術精神中包含著這樣的社會責任,因此它必須要“載道”。藝術不只是一個為了滿足欲望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它是用來教化民眾、和諧社會、休養生息、陶冶性情的。因此不能玩物喪志,不應該好惡無節,而應當通過藝術的修養,通過文以載道,以道來統藝,來提升欣賞的趣味、審美的境界,進而體悟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
藝術的修養,不僅能使一個人懂得藝術,更重要的是能使其成為一個更具智慧的人,這種智慧往往是從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來賦予的。早在魏晉時期,中國的古典美學家王弼就提出過“得意忘象”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創造出各種具有吸引力的藝術形象,都只是表意的工具。人們的根本目的是要去掌握意,而不是停留在象和言之上。這種意,是藝術作品中蘊藏的道,包含著是精神思想、社會教化、倫理綱常。當我們把握到這種深層次的藝術修養時,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我們也掌握了一個藝術作品的創作本質。在這種高度上,我們便能夠更游刃有余地運用形式技巧、科技媒介,為時代發聲,為人民抒懷,創造出能夠長久流傳的動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