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左傳·昭公七年》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個叫正考父的人,他第一次被任命為上卿的時候,一直是彎著腰受命;第二次被任命為上卿時,是鞠著躬受命;第三次被任命為上卿時,他竟然俯身如弓受命。平時走路時,他總是低著頭順墻根小步快走。他這種行為舉止,似乎有點反常不入流,但他這種謙虛謹慎、如履薄冰、低頭做人的品格成為后人的榜樣。
“美國之父”富蘭克林在年輕氣盛時,曾去拜訪一位令他敬仰的前輩。在他進入一扇門時,由于昂首挺胸、大步前進,一頭撞在了比自己矮的門框上,痛得他不停地用手揉搓痛處。老前輩笑著對他說:“很痛吧,這是你今天來訪我的最大收獲,也是我要告訴你的道理,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干成大事,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形象地對“低頭做人”闡釋道:“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遜。所以,空心的禾稈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卻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做人如進門,要想進入一扇門,就必須使自己的頭比門框更矮。登山者需低頭,你要想登上人生成功的頂峰,就必須學會低頭做人。
翻檢歷史,備受羞辱忍辱負重的勾踐,大局為重不與廉頗較勁的藺相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鴻門宴上卑言謙辭的劉邦,不顧皇室之尊三顧茅廬請孔明的劉備,攻下天京后自解兵權的曾國藩,羈留京城流連酒樓妓院的蔡鍔,都是主動低頭的智者,雖忍得一時之辱,失了一些面子,但卻笑到最后,成就了輝煌的事業。
人在創業之初或失意時不恥于低頭,人在成功后得意時更不要忘了低頭。西漢三杰中的張良與韓信,均戰功赫赫,皆為劉邦的左右臂,然而結局卻不一樣。這其中的差異就在于,張良在助劉邦事業功成后,仍保持低頭的姿態,當劉邦每次夸獎張良時,張良都會謙虛地說,這是大王的功勞,我只是一小卒。當劉邦要封張良為萬戶侯時,張良說:“我不敢接受這么大的封賞,我初見皇上是在留城,但愿封到留城這個小邑就可以了。”于是被封為留侯;而韓信呢,雖然當初失意時能受胯下之辱,有過低頭之舉,但跟隨劉邦后自己勢力漸漸壯大,看到劉邦離他就不行的節骨眼上,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氣得破口大罵,盡管后來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忍痛封他為“真齊王”,但是,他最終被自己的過分張揚害死了。韓信的死,就在于他事業成功后太過得意,忘記了“低頭”。當今,有些領導干部,在初入仕途時,還能嚴格要求自己,低頭做人,謙虛謹慎,專于事業,不計名利;而一旦事業發展了,職務提升了,權力增大了,就開始昂頭望天,目中無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私欲膨脹,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淵。
低頭,體現一個人的心境、作風、品格和做派。古詩云:“垂楊低復舉,新萍合且離。”所謂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頭,是一種氣度,一種胸懷,一種人生境界。逆境時,不自怨自哀、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自省自悟,矢志不渝,奮發圖強;順境時,不沾沾自喜、趾高氣揚、故步自封,而是內斂鋒芒,尋找差距,繼續前進。
低頭,即埋頭做事。彰顯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訥言的務實相,突出的是不事張揚、埋頭苦干的硬作風。低頭做事,就是專心致志,“俯首甘為孺子牛”,目不兩視,耳不兩聽,精神專一,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干事,全心全意為民。
低頭的人低調,把群眾看得高,把自己看得低。尊重他人的言行,肯定他人的價值,贊美他人的優點。能為群體所接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團結更多的人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勝不驕,敗不餒;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靜觀云卷云舒,笑看花開花落。該低頭時且低頭,低頭是一種智慧,更要有一種勇氣,假設你修不好心智,轉不了作風,放不下架子,就不具備這種智慧,也就很難贏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