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
自從有了廉價航空,人人隨時都可以飛。
年輕一代的旅行者,一個小背包就輕便出游十天八日。其中一個理由是廉價航空提供的機票價格,只允許手提一個不超過7公斤的行李箱上機艙,超重就得額外付費。
平時習慣節儉消費的老人為的是省錢,不在乎花錢的年輕人卻為省時省力,托運行李,待出了機艙還得去等待行李出艙。
旅游路上遇到拖拉著超大行李箱的游客,可以確定必是初旅者,通常是女性。
20 多年前旅游時曾經和一個來自印尼雅加達的華裔婦女同房,我以為我的行李箱已經夠大的,沒想到她的硬殼箱型行李箱大過我的三倍以上,另外還有手提小皮箱兩件。那大型行李箱一打開,高低跟鞋子總共五雙,彩色繽紛的衣服褲子無數件,還有配搭打扮的各類首飾等,我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旅行的哲學必須經過歲月的積淀才會有所領會。
初次出旅,回憶起來可笑至極,竟然準備了每天晚上都要換一套的睡衣,結果單是睡覺的衣服,七天準備了六套。一般人日日換衣并不稀奇,比較講究的是每一次洗澡都得換一套,一天洗兩回澡,就得挾兩套干凈衣物,這是理想主義的旅游團,可惜理想主義多數為夢幻中人,睡夢中可以幻想,生活中難以實現。出門在外,清早離開酒店,到了深夜仍在路上行走未歸的旅人多得很。
一次一次積累起來的旅游經驗,讓人把多余之物從沉重的行李箱里一點一點拿出來。
開始曾經攜帶三雙鞋子,改為兩雙,如今僅要一雙好鞋穿在腳上,也就如此這般度過一個星期或十天。是旅游,不是開會,并非晚宴,鞋子重要的是好穿好走,多帶一雙,給自己的行李箱減少空間,給自己的包袱添加一份重量。
女性對外表的過于重視為自己加重負擔。在路上行旅,誰注意看你穿了什么樣的鞋子?
除了你自己。
有人去旅游,卻還期盼,或說幻想。到了每一個陌生地,都擁有賓至如歸仿佛住在家里一樣舒服和方便的感覺。于是將平日所需全部隨身帶著走。
一回從檳城飛到吉隆坡轉到北京再到內蒙古。交通工具從小車、飛機、火車、巴士、面包車不停更替,酒店頻密轉換,一地只宿一個晚上,時常是抵達時已深夜,隔天黎明天未大亮便得離店,有三個清晨,打包早餐在車上邊走邊吃。
那一次的旅游,風景如畫令人難忘,人情深厚令人難忘。
最難忘的還是帶著一個衣柜在路上。每天深夜入住酒店后在房間整理行李箱,明知人生沒有后悔藥,卻每個晚上重復一次后悔莫及。
頭腦不比他人聰明,智慧亦不比人高,卻在回來以后頓悟:如果在旅游中途,只用一次或極少用上的東西,全部不需要攜帶。
一心認定有備無患,什么都帶著,等到在路上真正需要時,備用之物恰恰不在手提的皮包里,而是收在大行李箱。那個大的行李箱在這個時候,擱于旅游巴士底下。
過后重新思考,到底什么叫作絕對需要的物品?
答案是護照、信用卡和現款。至于其他,已經是地球村的時代,無論什么東西,路上應該都找得到。
(貝貝貓摘自《青年博覽》2013年第20期 圖/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