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采萍
你有沒有聽說,最近那個最最最新的致富路徑——炒鞋?
什么“95 后小伙兒靠炒鞋在杭州買房”;什么“去年炒幣虧錢的人,已經靠炒鞋回本了”;什么“靠炒鞋月入百萬實現財富自由”……聽起來,是不是覺得腳邊的空氣都帶上了一種好有錢的味道?
“炒鞋”,沒有特別高深的學問,就是低買高賣,賺取差價。但這差價“差”到多少呢?說出來可能嚇到窒息:一雙原價一千多元的運動鞋,現在漲到過萬元;人氣款的球鞋價格暴漲十倍、數十倍、上百倍,都不算夸張;有些球鞋愛好者的收藏品總價逾百萬,只是這些鞋大多舍不得穿,反而保管養護要花不少時間和金錢……球鞋,儼然不再是消費品,而變成與曾經紅極一時的紅木家具、藏獒、普洱茶一樣的神仙“炒貨”,所謂“70 后炒股,80 后炒 房 ,90 后 炒 幣 ,00 后 炒鞋”。
更匪夷所思的是,“炒鞋”已成新一輪資本游戲,不僅發展出專門的交易平臺,甚至還“證券化”了,衍生出可以反映鞋價變化趨勢、方便炒作的“球鞋指數”!
球鞋,是怎么炒起來的?
首先,與特殊的文化氛圍有關。Sneaker 文化目前在許多國家青少年群體中流行。Sneaker 中文原意“運動鞋”,現在主要指“熱愛和收藏球鞋的人”。在NBA 籃球文化,跑酷、滑板等潮流運動,以及嘻哈、說唱新文藝等多種文化元素的相互作用下,“潮鞋”文化以追逐明星同款、聯名設計和限量發售品等為主要特征,越來越受到青少年認同。特別是幾大運動品牌不斷助推這一潮流,巧妙地利用明星效應、粉絲文化和社交網絡的影響力,放大饑餓營銷帶來的用戶迷狂,把“情懷銷售”逐步推向“情緒銷售”。
但是,把“潮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表達一種獨特的群體和審美認同,以及適當運用營銷手段,提高品牌魅力和粉絲黏性,最多也就是買賣雙方你情我愿,制造出一些徹夜排隊、抽簽限購之類的花邊新聞而已,不可能發展成為對社會具有較大破壞力的“球鞋泡沫”。
真正把“潮鞋”變成“炒鞋”,上演金錢游戲的,是躲在過去種種“爆炒”后面,割韭菜、吸血錢的鬼魅資本。
去年11月,某品牌在昆明發售一款新鞋,一位東北莊家飛到昆明,雇50 人排隊搶購,最終在昆明發售的26雙鞋中他買下了21 雙。到了今天,“炒鞋”已不僅是排隊搶購那么簡單,用莊家的話說,你還得懂行情,會看球鞋指數K 線圖,運用金融杠桿,等等。你瞧,資本又開始念起經來了:“10年前你小,錯過了炒房,5年前你窮,錯過了炒幣,現在你還要錯過炒鞋嗎?”
一切是不是似曾相識,讓人看到了某種熟悉的套路?
愛籃球也好,愛明星也罷,熱烈的感情可以成就愛屋及烏的付出,但淪陷于資本套路,沒有多少人能夠擺脫最后一地雞毛美夢破碎的結果。而無論多么高大上的品牌和企業,與一種媚俗、迷狂和貪欲無休的“文化”攪在一起,最終將被大多數人棄之如敝履——畢竟,是清醒和理性維持著這個世界,熱愛運動、熱愛籃球、熱愛球鞋文化的人,不會真的愿意有一天只能這么說:我們球打得不好,但鞋“炒”得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