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
喵咪說:隨著各種視頻網(wǎng)站的興起,“吃播”也變成一種圈粉的時尚。我們在一些古人文字中,經(jīng)常能看到對美食的細致描寫,不亞于一場文字版“吃播”。
看《儒林外史》,常常會覺得,吳敬梓要是活在現(xiàn)在,一定是個每頓飯都發(fā)朋友圈的超級大V。
隨便一頓飯,他都要巨細無遺地“報菜名”:“擺上酒來,九個盤子:一盤青菜花炒肉、一盤煎鯽魚、一盤片粉拌雞、一盤攤蛋、一盤蔥炒蝦、一盤瓜子、一盤人參果、一盤石榴米、一盤豆腐乾。燙上滾熱的封缸酒來……”這分明就是給一組微信九宮格圖片配發(fā)文字說明。
全書幾乎每一回,都有類似的“吃播”。有時是干果小食:“和尚捧出茶盤:云片糕、紅棗,和些瓜子、豆腐乾、栗子、雜色糖,擺了兩桌。”有時是無肉不歡:“每桌擺上八九個碗,乃是豬頭肉、公雞、鯉魚、肚、肺、肝、腸之類。”“如果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連張愛玲都說:“從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個吃。”

其實,吳敬梓這種“記賬體”,并非處女座性格或者強迫癥發(fā)作,而蘊含一種自我慰藉。他年輕時過著闊少生活,父親去世時還留下數(shù)萬兩銀子。怎奈大手大腳慣了,又不善經(jīng)營,幾年間將萬貫家財揮霍一空,時常“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而早年間那些美食的香味,卻在鼻子底下?lián)]之不去,時不時要來“勾引”他一番,也就自然地彌散在紙上了。舌頭嘗不到,就借筆頭過過癮。
曹雪芹的“滿紙荒唐言”當中的美食更加活色生香,源自于與吳敬梓近似的人生經(jīng)歷。只不過,《紅樓夢》費的筆墨多很多。就像王熙鳳給劉姥姥介紹“茄鲞”的那一段,簡直就是“美女網(wǎng)紅廚師”直播。
清末民初,許多破落的八旗子弟,沒錢提籠架鳥,只好靠拉洋車為生。但派頭不能丟。歇腳時,總喜歡停在全聚德門口,一邊聞著飄出來的烤鴨味兒,一邊吹噓自己當年闊氣的時候吃烤鴨的盛況,說得口水直流,也就算解饞了。
小林摘自《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