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旻 邢林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昆明 6505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肩負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其根基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因此,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既是國家少數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新形勢下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深遠的歷史內涵和貫穿始終的中華文化紐帶。新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文化領域的不斷繁榮,面對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和境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的復雜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是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是培養社會注意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
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抵御外來勢力滲透,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保障。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方勢力滲透,而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高校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少數民族大學生未來更要挑起民族地區繁榮穩定發展的重擔。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不僅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高校學生未來都將走上社會,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承擔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將來社會價值觀穩定的基礎,只有具備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在未來的日子有效維護社會穩定與民族團結。
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很多問題,其根源就是少數民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問題。因此,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少數民族學生的價值觀,這是高校一切育人工作的基礎核心。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主流價值觀受到了來自境內外不同文化和思潮的沖擊。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宗教勢力、敵對勢力等多方滲透,企圖侵蝕中華傳統文化,圖謀分化和分裂我們的國家。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受到本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民族文化積淀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民族情感,期待在融入學校環境的同時保持純正的民族習慣, 民族自我保護意識也隨之增強。當與同學、老師缺乏有效溝通和必要的理解與信任時,可能受到多方誘惑,在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況下,陷入文化困境,如果沒有正確地引導,極易迷失自我。因此,在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環境愈發嚴峻,如何防止境內外多方勢力對在校大學生的滲透,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少數民族地區因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經濟水平相對落后, 少數民族學生家庭收入偏低, 進入大學后, 衣食住行的消費水平均較以往有所增長, 生活標準相比身邊同學有一定差距。經濟壓力帶給少數民族學生消費心理波動的同時, 也挫傷了他們自尊心, 帶來了心理上的失衡現象,使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更難很好地融入到校園生活中。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語言溝通障礙,學業基礎薄弱問題,如不加以及時疏導解決,可能會給極端勢力和不良思潮的滲透提供可乘之機,也進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是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然而在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交流體系并沒有完全的建立起來。一方面缺乏生動有力,積極融洽的交流機制保障,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內的生活圈受到限制,難以形成和諧融洽,核心價值引領的社會網絡;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有特定語言,在語言表達和交流上可能存在一定障礙,綜合經濟基礎等多重因素,存在少數民族學生與非本民族師生交流較少的情況,給日常教育管理帶來問題的同時,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針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面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強調要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目標是形成不同民族學生對祖國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烈認同。沒有哪種媒介比人更能打動其他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除了機制的保障,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力量。在校內構建嵌入式互動社會網絡,形成宿舍、班級、黨支部、課堂“四層載體”,抓牢輔導員、班主任、支部書記、任課教師、班委“五個節點”,通過不同層面的全方位交流互動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互動交融平臺,推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幫助,促進交流交融。營造和諧校園環境,充實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內容,促使少數民族學生接納多元校園文化,為校園文化認同升華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紐帶。同時,加強網絡平臺監管,正面宣傳引導教育。在強化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宣傳服務平臺的管理的同時,通過平臺正面宣傳引導,加強交流學習,發揮輔導員和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和學生與校園生活的強紐帶作用,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工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解決好民族利益共同體關系,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過程中,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個人生活、專業學習和創業就業四個方面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建立“重視思想、關愛生活、提高學習、促進發展”的“四幫扶”機制。通過班主任走訪宿舍,跟同學了解情況等方式掌握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解困幫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困難少數民族學生在校期間正常的學習生活。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問題,通過加強專業引導、樹立優秀典型、提升實踐能力等方式,結合科研訓練和實習實踐,班級內部結對的一幫一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學習效果。強化專業教育的同時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升綜合能力,更好的促進個人發展。
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正值青春萌動時期,思想還不夠成熟,意志還不夠堅定,成為極端勢力爭取的主要對象,加強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有利于促進高校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遠離分裂和抵御滲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使他們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背景下,能夠超越民族、地域、語言的差異,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強烈認同,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繁榮的中堅力量。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強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一是抓牢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主動研究、靠前指導,抓好隊伍、管好陣地。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利用“七一”入黨宣誓等系列紀念活動,切實抓好黨章黨規進課堂工作。二是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同時,強化“第二課堂”的教育管理,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通過主題團日活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三是強化少數民族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強化新生入黨啟蒙教育,通過“三會一課”、主題團日活動等多種形式,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氛圍,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化學習和實踐,激發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學生作為中國夢“主力軍”的擔當意識。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身上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關系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未來的繁榮穩定發展。在建立健全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機制的同時,更應該從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培養的角度出發,關心關愛學生的成長,從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個環節入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的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