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維,劉 剛,喻蔚然
(1.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南昌 330029;2.江西省贛州市水利局,江西 贛州 341000)
江西省現有10 819 座水庫,其中3%為大中型水庫,絕大多數水庫的管理模式相對單一,一般采取單一管理單位負責一座大中型水庫的日常事務,人員、經費以及具體的工作事項相對獨立[1]。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往往不能充分發揮水庫管理人員的能力,維養資金的利用率偏低,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小型水庫得不到有效的管理[2]。
集中技術力量和維護資金對區域內水庫群進行統一管理,包括大中型和小型水庫,不但可以發揮每個技術人員的優勢,還可以優化資金使用率[3]。應用風險管理技術,將區域水庫群管理和風險指數排序技術相結合,通過開展安全缺隱調查,有利于增強管理的針對性[4],讓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直接提高風險管理效率,該技術已在許多先進國家成功應用[5]。
水庫大壩風險管理一直是研究熱點,在江西省也進行了風險指數排序的探索[6]。本研究對大余縣區域水庫群進行了風險指數分析,并將該技術應用于群壩風險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水庫風險管理水平,對于保障大壩和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充分發揮水庫的經濟效益、維系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安全缺陷主要是大壩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潛在破壞,表現為與設計、規范、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文獻[5]指出,大壩安全關注范疇主要涉及大壩安全性態、基礎設施以及大壩的運行維護和監測程序的有效性,并將大壩安全缺陷分為工程缺陷、OMS程度缺陷(管理缺陷)等。工程缺陷主要指可能導致潰壩的工程質量缺陷,如壩下埋涵防滲處理不合格可能導致接觸滲透破壞、壩體壓實度不足或壩坡偏陡可能導致滑坡、壩內存在薄弱層面可能導致滲透破壞或滑坡、壩頂高程不足可能導致的洪水漫頂等;管理缺陷[7,8]主要是指針對大壩工程存在的風險而進行的資源調配、缺陷處理以及風險預防、經濟保障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存在的潛在問題,包括組織管理、安全管理、運行管理、經濟管理、應急管理等方面。
安全缺陷可用脆弱度VI來表示[6],表示發生事故的容易程度[7],側重于對大壩安全檢查過程中找出的各種隱患,或認為今后可能在某種因素的影響下將會出現的隱患,主要通過專家經驗找出各個隱患,計算方法如下[9].
(1)用S1表示差距的大小。對工程缺陷,如果達到標準或設計要求的80%,則差距為0.2,若只達到k,則差距為1-k,見圖1。

圖1 差距的大小Fig.1 The size of the gap
對于管理缺陷,可根據管理行為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劃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嚴重、較嚴重、一般、較好、好,相應的賦分原則見表1。

表1 S1賦分原則Tab.1 S1 principle of division
(2)S2表示特征的關鍵度。若所表現的特征是串聯的,對大壩安全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則取值為1;對大壩安全沒有什么影響,取值為0。
(3)S3表示臨時風險控制采取措施的“無效程度”,根據是否能建立臨時的風險控制措施,賦值為0或1。
(4)用MC表示不安全程度。其表達式為:
MC=S1S2S3
(1)
(5)用CR表示不安全等級。其表達式為:
(2)
根據關注的大小規模,對實際缺陷,C的取值為10;對于潛在缺陷,C的取值為5。
(6)用SF表示受力頻率,用AEF表示年超越頻率,見表2。則:

表2 受力頻率Tab.2 Force frequency
(3)
(7)脆弱度VI的計算表達式為:
(4)
(8)總脆弱度可通過各級脆弱度疊加。其表達式為:

(5)
水庫風險的指標比較多,有些指標相關性很強,有些指標雖然重要,但不易取得準確數據,為了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水庫風險現狀,在確定指標體系時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先進性與可行性相協調的原則。應充分體現水庫風險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并綜合反映水庫標準化創建過程中的各方面要求,同時要充分考慮實施的可行性。
(2)定量化原則。評價指標應能量化,增強指標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利用便于收集到的數據及現場檢查情況。
(3)層次性與可比性原則。指標體系應具有層次性,能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反映水庫風險的實際情況。
(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內容應該簡單易懂,所需資料應該便于收集、整理、歸納,計算過程簡單明了,具備快速、方便實現評價水庫風險的可操作性。
根據以上原則,結合水庫標準化管理創建目標及水庫工程管理特點與現狀,確定水庫風險指標,指標體系共分為5級,分別為總指標、2個1級指標、10個2級指標,22個3級指標及64個4級指標,在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方面,根據歷年來大壩破壞類型統計[8,10],江西省開展的標準化管理創建要求、水庫現代化管理要求[11]以及廣泛征集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具體見圖2(4級指標略)。

圖2 風險指數指標體系Fig.2 The risk index system
基于脆弱度的水庫土石壩風險指數表示方法見圖3。

圖3 風險指數計算方法Fig.3 Method for calculating risk index
風險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RI=100VI×10L
(6)
式中:RI表示風險指數;VI表示脆弱度;L表示水庫綜合后果嚴重系數。
根據指標體系的級別,如總級指標、2級指標及3級指標,分別計算各級指標風險指數,并將計算結果放大100倍,作為最終的風險指數。
大余縣水庫工程管理局管轄的4座土石壩,分別為油羅口水庫(大2型)、躍進水庫(中型)、石門口水庫(小1型)、合江水庫(小1型),水庫均位于贛江支流章江河水系,座落在大余縣的東北方向及西南方向,最大直線距離約40 km。
對大壩工程現場、管理現狀以及下游情況進行調查評估,確定管理缺陷及工程缺陷以及下游損失情況,分別計算4級指標、3級指標、2級指標的脆弱度,并將影響下游的后果嚴重系數代入,計算出相應的風險指數,結果見圖4、圖5。

圖4 管理缺陷風險指數Fig.4 Management defect risk index

圖5 工程缺陷風險指數Fig.5 Engineering defect risk index
由圖4可知,各風險指數與壩體的規模等級相關,規模等級越高,風險指數越大。最大為油羅口水庫,達到670,最小為合江水庫,風險指數為388。而在5個管理缺陷指標中,運行管理風險指數最大,經濟風險指數最小,在20左右,表明各水庫的管護經費基本能夠足額撥付,費用運用較合理。
由圖5可知,工程缺陷風險指數差異較明顯,其中,油羅口水庫風險指數達到1 200,而另兩座小型水庫風險指數為600左右。從不同的建筑物結構來看,大壩壩體的破壞風險指數最大,在300以上,其次是溢洪道,庫岸邊坡破壞最小。
應用風險管技術,重點關注風險指數大、后果影響更嚴重的指標。從而將資源統籌分配,從大至小進行排序,對不同的風險點選擇相應的風險防控措施,實施針對性的處理方式。但是,若僅以風險指數的大小作為風險排序的依據,未考慮資金的利用率以及處理周期的長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為讓有限的資金最大化降低風險指數,提高使用效率,定義單位資金風險降低率S,表達式如下:
(7)
式中:S表示單位資金風險降低率;RI表示風險指數;C表示資金,萬元。
顯然,S越大,表示資金在降低風險方面利用率高,產生的效益越大,在資金安排上,就優先安排,反之,S越小,資金應排后面使用。經初步的估算,列出風險指數前15位,具體見表3。

表3 風險排數排序Tab.3 Risk index ranking
從表3可知,在這15個風險指標當中,油羅口水庫占了6個,躍進水庫2個,石門口水庫3個,合江水庫4個,表明水庫規模越大,整體風險仍然偏高,在日常維養及巡查過程中應引起重視。
本文基于風險指數排序,提出相關的對策與建議,具體如下。
(1)加強日常管理工作,及時開展維修養護。定期清除排水體及泄洪設施的垃圾雜物,如排水棱體的淤堵物、泄水溝內的垃圾雜物、溢洪道內的堆積物等,確保排水通暢。
(2)完善必要的工情與水、雨情監測設施建設,及時了解、掌握工程運行的實時安全性態,如:①針對油羅口及躍進水庫測壓管損壞的部位,應采用修復或重新布孔,并確定各水庫是否需要增設滲流量觀測設施; ②針對合江水庫及石門口水庫,應及時增補安全監測設施,包括變形及滲流觀測設施;③對于壩坡存在隆起及不平整的部位,應考慮增設變形測點④對于壩頂存在裂縫的水庫,應增設裂縫觀測,待裂縫穩定后,應填補裂縫;⑤完善監測設施后,應按規范的頻次要求開展觀測,定期整理數據,發現數據異常應及時分析,保證監測設施的正常運行。
(3)加強與完善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汛期或惡劣氣候運行條件下基礎設施的完好,確保大壩安全以及汛情、險情、災情信息的快速傳遞,以便及時作出搶險或撤退等應急處置。
(4)立足于標準化管理創建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水庫管理活動日常化及管理運行安全化占分較高,相應的風險指數也較高,風險因素排序靠前,如清淤清堵等情況,均不能完全標準化創建要求,因此,在標準化創建過程中,應重點加強改造,提出具體的工作標準與要求。
基于脆弱度的風險指數計算方法,特別注重缺陷的發現。通過專家現場檢查,發現已表現出或潛在的缺陷,確定嚴重程度,及時開展脆弱度計算,減少了風險分析過程中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可操作性較好。本文從脆弱度角度出發,建立了土石壩風險指數指標體系,并開展了風險指數計算,從風險指數排序來看,大型水庫風險指數總體較高,小型水庫風險指數偏低。針對風險指數排序,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及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