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百平

抽煙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少了,隨身帶著煙袋鍋抽旱煙的人就更少了。帶著煙袋鍋的人城里已經徹底看不到了,偏避的鄉下偶爾還能見到。好奇的朋友要了解它,只能在一些鄉村題材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去找尋。鄉下生鄉下長的我,是看著村里大人的煙袋鍋長大的,對于煙袋鍋的記憶猶為深刻。
所謂的煙袋鍋其實就是人們抽旱煙的工具,它由煙鍋、煙桿和煙嘴三部分組成。煙鍋多是銅制的或鑄鐵制造的,煙桿一般是用空心的竹子制作的。有長有短,長的很長,幾乎和抽煙人的手臂一樣長;短的也很短,不過一拃多長。在煙袋鍋三件套中,最為講究的是煙嘴,有象牙的,瑪瑙的,還有玉石的。使用煙嘴的貴賤,也多少反映出抽煙人的身份。
那時鄉下還都是生產隊集體經濟的時代,由于抽旱煙的人較多,所以幾乎每個生產隊每年都留有土地種植煙草。這煙草成熟時大約有一人多高,煙葉像芭蕉葉子一樣大。鄉親們將隊里分的煙葉在陽光下曬干或用火烘干后,揉成細末備用。然后,抽煙人隔三差五地將這些煙末一次次地分裝在旱煙袋中抽用。別小看這小小的煙袋,它上小下大,上邊用線繩穿起拴掛在煙桿上。一拉繩口收緊以防止煙葉外漏,一撐繩口張開,方便主人伸進煙鍋裝煙。這小小的煙袋,個個都是精美的藝術品,上邊有的繡有花卉,有的繡有鴛鴦戲水等圖案,還有的繡有動物或者是各種人物、市井百態等,個個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完美地體現了女主人的心靈手巧,讓人過目不忘。
年幼的我們看著大人們抽煙覺得像變戲法似的,很是好玩。想抽煙了,只見抽煙人會將煙鍋伸進煙袋里,挖出滿滿的一鍋煙末,然后噙著煙嘴,左手扶著煙桿,右手則用大拇指將煙鍋里的煙末壓實。在點燃煙鍋里的煙末的瞬間,眼前煙幕繚繞。這時只見抽煙人半閉著雙眼,在一抽一吸間,煙鍋里煙絲的紅光也一明一暗地,看著非常享受。不大工夫,煙末燃盡了,主人的煙癮也過足了,他會將煙鍋在地上或樹上、石頭上等一磕,磕掉煙灰,將煙袋鍋向后背或腰間一插,就又忙活去了。田間地頭,勞作間隙,鄉親們我借你煙袋鍋過一下煙癮,你在我煙袋里挖一煙鍋煙末,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了。
那時鄉下人的生活比較艱苦,一盒火柴雖然只有兩分錢,可村里抽煙人還是舍不得買。秋天到了,地里的玉米成熟了,他們將玉米纓纓收集起來擰成繩子名曰火繩,再在來村賣貨郎那里買來火石和引火棉,然后用兩片火石擊打蹦出的火星點燃火繩。這個火繩很長很長,冒著濃煙,終日不滅,想抽煙時,就用它點燃。那時村里幾乎沒有抽盒裝香煙的,一是香煙比較貴鄉親們抽不起,二是鄉親們也嫌盒裝的香煙勁太小,抽起來不過癮。所以偶有在外工作的人回村,向村里人敬煙,村人們無不謝絕。村里有的孩子比較掏氣,覺得大人們抽煙好玩,所以常趁大人們不注意,從他們身上拿走煙袋,裝上煙,像模像樣地抽起煙來。這一抽不打緊,直嗆得眼淚、鼻涕齊下,惹得大人們哈哈大笑之余,從他們手中繳走煙袋,用煙鍋輕敲他們的腦袋,告誡他們:“看你個碎崽娃子還敢再抽煙不?”
據查煙草自明代嘉靖末至萬歷初經菲律賓傳入我國南方后迅速在全國推廣種植,吸煙人數呈幾何級數增長,至清代吸煙已成為國人的基本嗜好。我的祖父兄弟七個,其中我三爺和七爺都抽煙。三爺長槍短槍都有,而七爺只有一只短槍。三爺在用長槍抽煙時,常常讓我用火繩幫他把煙點著。我曾傻傻地問三爺,大人們為什么要抽煙?他摸著我的頭笑著對我說,等你長大就知道了。但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已到了含飴弄孫的年齡,可抽煙人為什么要抽煙,且在明知抽煙有害自己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還要堅持抽煙,這個問題我還是沒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