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永 (天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他指出:“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樸實、重情重義?!盵1]剛剛過去的2018年適逢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借此契機,由德國、法國、比利時三國聯合攝制,德國青年演員奧古斯特·迪赫主演的傳記影片《青年馬克思》在國內公映。作為一部偉人傳記影片,《青年馬克思》一掃傳統傳記片的枯燥刻板印象的同時,在青年觀眾群體中也獲得了不俗的影響。根據統計,以80、90后為主體的青年觀眾觀影比例接近60%。毫不夸張地說,《青年馬克思》的推出,不僅改變了青年群體眼中馬克思、恩格斯刻板教條的印象,而且堪稱質量與效益俱佳。對此,本文將從劇本結構、人物塑造、主題思想三個角度入手,來分析這一影片所展現的非凡魅力。
青年馬克思走出象牙塔,投身“現實的物質利益舞臺”是從1843年的《萊茵報》開始的,影片劇本的時間段就是從馬克思任主編的《萊茵報》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產黨宣言》公開問世的1848年。在這5年時間里,雖然馬克思與妻子燕妮不斷地被反動當局驅逐,輾轉于科隆、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之間,居無定所、顛沛流離,但是其卻從未放棄理論探索與革命斗爭。在這5年時間里,馬克思、恩格斯為著共同的理想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結成畢生的革命友誼并肩戰斗。以影片的形式再現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前的這段艱苦且光輝的歲月,呼喚新時代的真理,是《青年馬克思》的拍攝初衷。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為我們生動再現了馬克思發表在《萊茵報》上的文章《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所描述的場景。在普魯士當局反動的《林木盜竊法》的庇護下,手握大量森林草場的封建土地貴族可以騎在馬上用棍棒任意毆打那些為了生火做飯不得以撿拾枯枝敗葉的貧苦農民。等待這些農民的下場要么是被殘酷毆打致死,要么是被反動當局以盜竊林木的名義關進監獄。這段場景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19世紀40年代的德國正處于資本主義的前夜,與英法兩國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不同,德國的資本主義進展嚴重滯后。在普魯士,小農、短工及城市居民由于貧困和破產而不得不依靠撿拾枯枝敗葉和采集林木為生。反觀普魯士政府,它不是站在普通民眾的立場,而是成為財富和利益的幫兇與走狗,為了維護封建土地貴族的私人利益對農民進行殘酷鎮壓。有感于此,馬克思在認識到經濟權力和物質利益對于國家和法的支配作用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其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馬克思說:“盜竊林木者偷了林木所有者的林木,而林木所有者卻利用盜竊林木者來盜竊國家本身?!盵2]
與青年馬克思的人生際遇不同,恩格斯出生于德國巴門市的紡織工廠主家庭,1842年9月,服役期滿的恩格斯來到英國曼徹斯特,在其父親與別人共同經營的紡織廠工作。作為工業革命的中心,當時曼徹斯特的機器大工業正以迅猛之勢發展,而身處其中的恩格斯卻對工廠內工人階級極端悲慘的生產生活狀況充滿了極大興趣。他決心通過實際走訪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尋找問題的根源,從而為工人解放探索一條出路。正是在這一初心的強烈感召下,恩格斯最終寫下了傳世經典《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1844年7月,作為一名失業的知識分子,馬克思帶著燕妮來到巴黎,在這里,他與盧格合辦雜志《德法年鑒》繼續宣傳革命思想。但是很快,由于在政治觀點和性格上的極大分歧,二人分道揚鑣。馬克思的家庭陷于貧困,不得以向盧格討要自己的工資。正是在這個時候,馬克思結識了同為盧格朋友的恩格斯。兩個人從最初的互相看不慣,到坦承對于彼此文字與思想的欣賞。在長期的、急切的交流中,兩個人找到了共同的研究旨趣和大致相近的理論觀念,并由此建立起持續一生的偉大的友誼。
思想的交鋒與理論的批判是《青年馬克思》重點刻畫的一個環節。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第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神圣家族》目的就是對以鮑威爾兄弟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哲學展開徹底的批判。《哲學的貧困》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另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它的問世則標志著二人與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徹底決裂。影片著重刻畫了馬克思、恩格斯二人如何一步步從對蒲魯東的尊崇走向對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馬克思、恩格斯不滿蒲魯東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改良主張。通過對蒲魯東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唯物史觀的核心范疇,并明確指出,工人階級必須聯合起來以革命的手段才能徹底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與剝削,從而實現最終的人的解放。
影片的最后部分詳細刻畫了馬克思、恩格斯如何加入“正義者同盟”,如何與同盟中的各色非社會主義、偽社會主義思潮做斗爭,最終成功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并為這一同盟撰寫革命綱領——《共產黨宣言》過程。正是這一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青年馬克思》講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同時更是兩個年輕人的故事。在電影中,他們不僅是人們熟知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鳳凰男”卡爾和“富二代”弗里德里希。影片一改傳統傳記片僵化教條的形象,將馬克思這一千年偉人拉回到人世間,從情感角度和普通人視角去講述一個最為樸實的、也是格外真實的馬克思。他們滿懷抱負,但也充滿了抱怨;他們看似嬉笑怒罵、狂妄不羈,但在追求人類解放的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他們既勇于跨越階級障礙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又敢于為了心中的真理以戰斗姿態不畏政治強權。
馬克思是人不是神。《萊茵報》因撰文抨擊普魯士被迫???,馬克思和妻女遷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據:衣服禮帽破爛不堪,買煙時討價還價,女兒生病無錢醫治,被拖欠的稿費也無法追回。他研究了一輩子資本,到頭來卻最缺資本,這才是真實的馬克思。不同于馬克思,作為親密戰友的恩格斯則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富家公子,其父親在英國擁有十余家大型紡織廠。但恩格斯作為父親工廠的代理人,對父親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極其不滿。被唯物主義所吸引的他,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嗜血的資產階級及其所賴以生存的罪惡制度,他深入工人階級中間,甚至拋卻階級差別勇于追求真愛。對這段愛情他呵護備至、守望一生。
他們對彼此的欣賞始于頭腦。恩格斯非常熟悉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即便一開始在內心深處瞧不上這位“公子哥”,最后還是流露出他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贊賞。在極端困苦的日子里,馬克思是依仗恩格斯的經濟援助才一次次渡過難關。他們既是革命路上的親密戰友,更是彼此之間的靈魂捕手。
真實再現馬克思主義誕生前艱苦與光輝的歲月,生動展示馬克思、恩格斯兩位思想巨匠青年時代的成長與奮斗,這是《青年馬克思》的主題思想。以往革命題材的影片往往喜歡用更多的筆墨渲染血腥的對抗與斗爭,以期在視覺效果上營造更多雄偉壯闊、摧枯拉朽的氣勢。與這些影片不同,《青年馬克思》用很多筆墨細致地描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愛情故事,因為這兩段愛情都跨越了世俗中的金錢、出身、階級以及權力的界限,愛得那么簡單、那么純粹、那么崇高。出自貴族的燕妮,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馬克思這個身無一物的窮小子。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苦再難,也不改初心、一往無前?!案欢倍鞲袼共粌H對父親工廠中的愛爾蘭紡織女工瑪麗一見鐘情,甚至為此不惜與父親抗爭乃至決裂。這兩段堅貞不屈的愛情故事,巧妙地抓住了許多年輕觀眾的心。在一個物欲橫飛的市場化社會里,在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死灰復燃的時代中,我們很少看到這么純粹的愛情了,尤其是這樣的事情竟然還發生在曾經被人們過度神化的馬克思、恩格斯身上的時候,內心的震撼與誠服無不令人感動。
馬克思與燕妮既是生活中的伴侶,又是精神上的伙伴。燕妮不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富家女,更不是一個嘮叨絮煩的管家婆,而是馬克思一生中的精神伴侶。她曾給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取過一個名字:《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見她對于馬克思事業的深刻理解。在馬恩合著《共產黨宣言》時,很多難以辨認的手稿都是她負責校對的?,旣愲m是一個工人,同樣也在生活與工作中默默支持著恩格斯的事業。
整部影片除了用細致的筆觸刻畫了兩個青年人的愛情,更令我們感動的是它為我們勾勒出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革命的真理在與其他諸多理論流派斗爭與較量時的艱辛過程,同時也為我們生動再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締造者在與那些粉墨登場的“社會庸醫”唇槍舌劍時的智慧與魅力。剛剛離開象牙塔的年輕人馬克思在接觸現實的“物質利益難題”的過程中,逐漸從哲學上的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從“青年黑格爾派”抽象思辨哲學的追隨者轉變為主張關注現實問題、追求人的解放的斗士。影片開頭不久就為我們呈現了作為《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與以鮑威爾為首的“青年黑格爾派”眾多成員唇槍舌劍的激烈場面。是通過工人運動在現實的社會中求得解放呢,還是說一些冠冕堂皇的空話大話,玩一些空洞無味、故作高深的概念游戲呢?正是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馬克思選擇了與“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
在深受法、德工人擁護的小資產階級社會改良主義者蒲魯東面前,馬克思和恩格斯顯然屬于晚輩,二人對于蒲魯東的理論觀點,卻從最初的肯定走向了最后徹底否定。1846年6月,蒲魯東發表了《貧困的哲學》一書,系統地發揮了他的小資產階級經濟學觀點,提供了一套所謂的社會改革的“救世良方”。但是,這種小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立場不僅試圖將一些空洞的價值觀念徹底取代現實的生產關系,而且在政治上也使其滑向反對工人運動與政治斗爭的無政府主義深淵。針對這一情況,馬克思、恩格斯親赴巴黎同蒲魯東進行斗爭,并提出“人們在生產產品的同時也生產他們的關系”“商品的價值不過就是生產關系的體現形式”“生產關系決定了法權關系”等理論觀點,從而為唯物史觀的最終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正如著名影評人曹寅在《青年馬克思》新聞發布會上所講的那樣:“《青年馬克思》是一部有意思、有意義、有意味的電影?!盵3]從1843到1848年,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而言是極不平凡的5年。這5年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動、遭遇到巨大的挫折,但更重要的還在于,這5年他們的思想激烈碰撞、迅速成形。馬克思熱愛生活,真誠樸實,重情重義。馬克思與燕妮患難與共,譜寫了理想和愛情的命運交響曲?!肚嗄犟R克思》抓住了馬克思生命中極為關鍵的這5年,從主題思想、劇情設計、藝術表現等諸多方面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馬克思,它既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也是頂天立地的偉人。這正是《青年馬克思》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