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非遺“檔案式保護”是指非遺保護相關單位對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相關的具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直接收集、整理、建檔、保存、管理并綜合利用的各項工作的總稱。在我國,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非遺檔案保護主體單位承擔著對非遺項目、傳承人及相關信息資料的確認、建檔、保存、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上述單位通常采取筆錄、拍照、視頻、錄音等傳統建檔方式進行非遺搶救與保護,將非遺“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保護方式被轉化為固態信息及資料,為非遺研究、利用等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傳統的非遺建檔保護方式側重于對非遺物質載體的保護,它容易割裂與非遺密切相關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空間,對非遺項目的整體性造成了破壞。因此,這也成為有關單位開展非遺檔案化工作亟需解決的一個難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來臨,我國非遺檔案保護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力度的加強,人們對非遺檔案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認知,非遺檔案不僅包括紙質的、數字化的資料,也包括非遺活態傳承的信息及文化空間。與此同時,非遺文創衍生品的出現,作為非遺“生產性”的保護成果,也是非遺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三維掃描、交互式一體機、AR、VR等高科技的廣泛運用,數字化成為我國非遺檔案工作的發展趨勢,其內涵、載體、主題以及傳播方式呈現出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時期的顯著特點。以非遺檔案載體為例,目前已由紙質文書、照片、磁帶、錄像帶、光盤等傳統載體擴展至數據庫、多媒體等數字化載體。非遺資源數字化可以容納更多的檔案信息,有利于科學、系統、便捷地檢索和利用,有利于適應新時期非遺檔案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時期不僅非遺檔案的概念發生了改變,在利用方式上也逐步從單一轉向多元,從封閉孤立轉向開放共享。以方興未艾的非遺數字博物館為例,2006年“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網站建成并運營,標志著國家層面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正式啟動;一些省份的大型非遺博物館嘗試建立起“大數據”中心,統計非遺項目區域分布狀況以及傳承人相關信息,有助于摸清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現狀,整合再利用非遺檔案信息,促進非遺資源開放共享的實現。
傳統的非遺資源“檔案化保護”通常是對非遺文獻、傳承項目、傳承人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妥善保存瀕臨消亡或已經消亡的非遺物質載體。然而此種方式對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而言,并不是最佳方式,僅是非遺工作者開展非遺搶救式保護工作的無奈之舉。我們且將此種方式命名為非遺“活態固化”方式。
非遺檔案既是傳統文化的記憶留存,更是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應以“活態固化”為基礎,推動傳播方式“活態”化。非遺檔案“活態”化傳播方式是以信息化為中心,具體包括非遺手機APP 軟件的研發、非遺文創衍生品、非遺展覽及社教活動的策劃等等。通過上述方式,擴大非遺檔案的影響力,讓公眾與非遺檔案走得更近,讓來源于民間的非遺從檔案中走出,重新回歸人們的生產與生活。
博物館特別是非遺博物館是我國非遺檔案保護與利用的主體單位之一,其應不斷適應非遺檔案工作的新形勢與新要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充分彰顯非遺檔案的功能與價值。
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當主動承擔起非遺存檔、建檔的保護責任,展示好、宣傳好、利用好非遺檔案,培養非遺檔案受眾群體的文化意識、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懷;牢牢抓住非遺的“活態”特征,及時追蹤非遺項目的傳承趨勢;建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非遺檔案人才隊伍,改變原先被動收集整理非遺檔案資料的方式,努力成為非遺檔案資料的尋訪者和采集者;關注非遺項目的動態變化和發展進程,記錄非遺項目演變的點點滴滴,做好非遺動態建檔工作。
1、舉辦非遺檔案展覽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但“固化檔案”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博物館而言,舉辦非遺“固化檔案”專題展覽既是其職能的具體體現,也是宣傳利用的有效方式。在非遺“固化檔案”專題展覽策劃組織過程中,博物館應當對非遺實物檔案展品進行大數據分析與整理,尋找具有共同特點或相似文化內涵的非遺展品,待展覽主題確定再進行策展,收事半功倍之效。
為了配合非遺“固化檔案”展覽,博物館可以開展前期預熱,利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資源推動“固化檔案”精華版的“線上展覽”。“線上展覽”可以設置一些非遺活動情景、傳承人受訪、代表作品解說等頻道欄目,以網絡直播的形式穿插于實體展覽的全過程,以虛實相間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辦好非遺檔案展覽,并將觀眾的反饋、傳承人對非遺的解讀以及其對技藝的傳承等一系列內容展現在傳媒大眾與博物館觀眾面前。“線上展覽”既是對非遺實體檔案展覽的有益補充,更是信息社會對非遺文化及其檔案最有效的傳播方式。
2、研發創新非遺檔案
博物館舉辦的非遺檔案展覽,既講究全面、便捷、時效,亦注重非遺檔案的研發創新。非遺文創衍生品是非遺檔案研發創新的生動體現,它將非遺檔案“固態”與“活態”保護工作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由于非遺文創衍生品的研發需要周期,因此,博物館在非遺檔案展覽主題確定后即可啟動研發流程。首先,展陳部門對非遺檔案展品的文化元素與展覽主題進行創意對接,設計文創衍生品的內容與形式,借助信息化、多媒體等方式,對非遺檔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抽離、組合及再構建,增強作品的設計感,保留其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非遺檔案文創衍生品應貼合非遺檔案展覽的主題內容,又可將非遺檔案展覽的影響力帶回家,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化保護工作。待非遺檔案展覽開展后,將非遺文創衍生品融入非遺社教品牌活動,作為非遺檔案展覽的配套服務,并借助新媒體做好宣傳推廣、組織實施等后續工作。
博物館研發創新非遺檔案可以采用實體授課、線下專家評審,線上大眾參與評選的方式進行,激發公眾對非遺檔案的關注,深入思考非遺檔案如何與當代社會進一步融入,讓原本留存于數據庫的各類非遺資源,重新走入公眾視野,植入人們的心靈。
3、共享非遺檔案資源
非遺檔案的資源共享是非遺保護與利用的目的之一。通過數字化不僅可以高效地記錄和保存非遺檔案,還能推動非遺檔案資源的網絡傳播和信息共享,更好地維護非遺檔案的生命力。博物館非遺檔案資源共享分為“對內共享”與“對外共享”兩種模式。博物館之間的非遺檔案資源共享稱為“對內共享”,博物館與行業外的相關單位譬如圖書館、檔案館等開展的非遺檔案資源共享稱為“對外共享”。非遺檔案資源共享的實現,有助于博物館收集非遺檔案數據信息,建立健全非遺檔案合作機制,利用互聯網平臺共享非遺資源,共同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
4、宣傳推廣非遺檔案
互聯網是非遺檔案宣傳推廣的主要陣地。博物館只有充分利用好網絡“線上”、“線下”平臺,才能更好地助力非遺檔案工作。博物館擁有微信、微博、網站等新媒體資源,與當地的主流新聞媒體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的各類非遺檔案活動,“線上”、“線下”都能密切互動,在宣傳推廣方面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博物館開展的非遺檔案數字化保護與利用工作,不僅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促進了資源共享,擴大了宣傳,還應有效維護非遺知識產權。
博物館在非遺檔案化保護與利用工作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非遺博物館,依托自身的資源與功能優勢,通過收集、整理非遺信息,編輯文獻資料,拍攝非遺視頻,舉辦非遺展覽,研發文創衍生品,宣傳推廣“線上線下”非遺活動等方式,提升非遺檔案的社會認知度與影響力,以最貼近公眾的方式,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