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瑞青 (山東政法學院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創新社會主義法制意識傳播形態,發揮輿論監督導向,促進依法治國實踐,是建立制度自信的重要方面。中國法治題材電影是法治傳播建設的必要陣地,是建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徑。法治題材電影折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映襯法律制度特色,標志社會的法律思想。因此,在講述一個個法治故事情節過程中,在展現法律人物風采時,把深層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形態轉化為一種“無言敘述”讓民眾心甘情愿地接受,成為提升法治文化說服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手段。
“無言敘述”是一個非專業名詞,從伊瑟爾的“空白”到阿爾都塞的“癥候”,都在強調文藝作品中的“不在場”“不可見”,這些其實構成了一種“無言敘述”,因為“沒有任何一種人類交流形式是純描述性的”[1]。“無言敘述”以“在場”或“可見”的內容,涵蓋圖像、情節、人物等時刻提醒受眾去追憶“在場”或“可見”形成的過程;但這個追憶過程不是去完整還原或重建,而是一種剝離或揚棄,在更廣闊的領域審視“在場”或“可見”的圖像、情節、人物,進行重新篩選和選擇,發現文藝作品中的“不在場”“不可見”。進而,在勾連、構建各種關系時,我們將發掘出“無言敘述”真相。
當法治文化需要新的傳播領地時,法治題材電影就成為一種“社會新興道德、另類權利的宣講者和社會責任的代言人”[2],并且發揮了強大震撼力和感染力,電影“視聽同步印象的宣傳價值很高,因為它給觀者提供現成的視覺形象,觀者還來不及對這一印象做出自己的解釋,他的思想就被標準化了”[3]。另外,法治題材電影不僅弘揚了以法規、制度、政策為基礎的法治文化,更為深刻把握、研討涉案的利益、倫理關系等復雜社會背景提供了參考。中國法治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為核心,不但包含法律法規、法律制度及法律心理、法律觀念等,更包含了法律的實施過程,其中必然隱含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折射出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念和當下人情現狀,表達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些組成了中國法治題材電影中的“無言敘述”。
中國法治題材電影的目標是取得包括華夏兒女在內的世界的認同,這包括對中國法律法規的認同,對中國法治實踐的認同,更有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可或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形態的尊崇。因此,中國法治題材電影中通過道德人物塑造、敘事平衡及敘事推理,在潛移默化中建構“無言敘述”背后的意義和真理。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涵蓋面極廣,尤其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其中之一就是對國家政策的宣揚,潛在的“無言敘述”把觀眾放在被引導的位置,以懂法為目標,使民眾要懂或理解中國深化改革的決心,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執法為民。在“文革”后撥亂反正時期,平反冤假錯案,樹立黨和政府的威信成為當時第一要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胭脂》成為新時期中國法治題材電影的首批作品之一。戲曲電影《胭脂》中吳知府勇于改正錯誤、敢于革除弊政,使得冤獄得以昭雪的故事其實在“無言敘述”黨和政府力挽狂瀾、直面“文革”挫折的歷史擔當。《胭脂》也開啟了中國法治題材電影中塑造強化道德權威清官形象為法制化開路的引導價值的題材取向。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在人們的潛意識和無意識中就會出現遠離法、輕視法、不信任法的現象……是中國法律傳統的慣性作用的結果”[4],民眾更青睞于如包公那樣“剛正不阿”的清官,更信賴具有道德權威性的家長式官員。《法庭內外》中的尚琴院長、《少年犯》中馮隊長、《法官媽媽》中安慧法官如父母般關懷著犯罪分子;《任長霞》中的任長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延續了傳統士人“仁、義、禮、智”的道德標準,滿足了民眾對樸素的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期待。在期待和滿足中,民眾看到少年犯被感化,犯罪分子交代了罪行,群眾舉起了萬民傘……這種滿足與期待完成了黨和國家對民眾一種詢喚,民眾接受尚琴、安慧、任長霞的形象和行為,就會信奉一種公正或社會主義社會公正的存在。
塑造道德權威清官形象構成了中國法治題材電影的一種儀式。無論是我國法治體系不健全時還是當下,當民眾感動于《遠山》中拋家棄子的檢察官霍新泰、《女檢察官》中積勞成疾的女檢察官、《司法所長老秦》中舍小家、顧大家的司法所長老秦……這些會構成一種形象召喚,觀眾會比對自身言行,進行思想道德改造、接受傳統道德教化,向往成為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在現實生活中民眾就會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自覺接受黨和政府的領導,從而完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建構實踐,實現了法治題材電影“無言敘述”的目標。
歷史證明,改革與發展是華夏民族崛起的唯一選擇,而經歷市場化的洗禮,秩序與穩定成為中國社會的共同訴求。因此,在中國法治文化中堅持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法理為指導,針對明確的犯罪行為必須采取強制性的懲罰。法治題材電影據此采取了一種“從一種平衡開始通過不平衡達到新的平衡”[5]的敘事手法,把主要角色設定為犯罪嫌疑人,案件的法理分析和依法懲戒的適用性成為關注的焦點。
“犯罪觀念與懲罰觀念必須建立牢固的聯系”[6]96,而且使它們緊密相連,只有這樣才能震懾犯罪分子,讓民眾認同社會主義法律的威嚴,為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激情辯護》中陸達律師義正詞嚴地表明,“水流下,不流上……父母疼愛子女是人類的一種本性”,如果社會中許多父親都像影片中李良倫,不但違背了人倫道德,更是對家庭秩序的破壞;《無形殺》中林燕和高飛的偷情導致了人肉搜索,從而引發的現實暴力警醒社會必須依法規范網絡行為;《死刑宣判之后》中胡萍萍癡迷于情感而貪污公款,她雖然最終免除死刑,但難逃法網……自私的父親、憤青式的網民、貪污公款的女出納等破壞了家庭秩序、網絡空間秩序、經濟秩序,最終損害的是穩定的社會秩序。法治題材電影要樹立依法懲戒的理念,必須表現健全法律體系、社會程序規則的制定、違法行為的確定和處罰尺度、司法職能的明確等,因此《激情辯護》中李良倫將面臨香港、內地雙重法律的制裁,《無形殺》中粗暴的網民被拘留10天……在人物命運轉化過程中,犯罪引發的焦慮感由于法律的懲戒得到平衡,民眾的期待會得到滿足,從而樹立了法律的威嚴。如果說上帝是子民的映像,那么法治題材電影作品中的犯罪主體就是犯罪觀念或犯罪行為的映像,依據現實中犯罪行為進行作品中人物創造,依據現實法律、法規為作品中的司法行為提供依據。因此,民眾可依法治題材電影作品中的犯罪主體為映照,據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類似的犯罪行為,因為其中的“無言敘述”是“尋求一種罪行的適當懲罰,也就是尋求一種傷害,這種傷害的觀念應能永遠剝奪犯罪觀念的吸引力”[6]145。此時,民眾處于被警告的位置,民眾應該成為一個有秩序的主體或守法的主體。
當代中國逐漸形成了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環境,法律的服務功能凸顯,恥訟成為過去時,依靠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成為一種現實的需要。現實的司法實踐在堅持中國特色法治文化時也遇到了不少困境,產生了不少困惑。法治題材電影通過敘事推理建構情節之間的特殊關系,揭示法治題材電影作品在展現“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困惑和那些在困惑中艱難跋涉的身影”[7]背后的意義。
農村的司法實踐讓我們產生了困惑,《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討要的公道就是賠禮道歉,但村長因輕度傷害罪被拘留了;《馬背上的法庭》中大學生法官阿洛無法忍受現實司法實踐的艱難而逃離、斷案不循法的老馮最終跌落山崖而尸骨無存,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司法實踐似乎是一條無望的路。另外,法治題材電影作品中對西方法治實踐方式的借鑒和形式運用反映到中國的法律題材電影中來。《十二公民》《全民目擊》《圣誕玫瑰》等無論翻拍還是合拍,都浸淫了濃厚娛樂色彩,劍拔弩張的辯論、危機重重的智斗,層層的懸念把民眾帶入一個炫目的探秘世界。這完全脫離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世界,《十二公民》中陪審團辯論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并不存在;《全民目擊》中財閥聯合大牌律師企圖洗脫罪名的事件在人民法庭運行體制下不可能發生,所以這些作品內容嚴重脫離了中國傳統的法律心理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規范。這些都反映出當下中國法律實踐的現實空間的多元化,也就必然帶來更多的法制難題和困惑,更昭示了中國的法治化建設是在探索中前行,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前無古人。
當下社會文化領域后結構主義暗流涌動,顛覆性、斷裂式的解構思潮影響社會時,法治文化必然被波及。在解構中,國家司法人物角色將卸去道德權威的光環,舍棄對國家政策的直接說教,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奉獻性的革命符號將被完全拋棄,尤其在市場經濟改革中“重利輕義”思潮,通過形象暗示來完成的道德故事就把“無言敘述”變成了尷尬敘述。當傳統道德符號被挖空后,法治文化作品對西方法治傳播經驗的借鑒和套用成了擴大法治傳播影響的一條途徑,但也給我國法治文化實踐帶來了挑戰。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法庭辯論片是建立在“天賦人權”“個人權利至上”等思想基礎之上,與我國法系不同,更重要的是與我國追求社會和諧的法治價值取向相異。另外,西方法治文化傳播中突出的推理性、傳奇性色彩也不利于展示法治中國下民眾積極健康的精神面貌,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不是一種權謀文化,否則,中國法治題材電影作品中“無言敘述”就成了一種空白敘述。
面對當下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調整法治題材電影中“無言敘述”的傳播策略,才能在既不失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也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形態的情況下,創造出民眾喜聞樂見的好電影作品。首先,法治題材電影作品中充滿幽默色彩人物設置,他們既肩扛道義又具有詼諧感。《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馮沒有說教,帶有“嘎”字的話語充滿喜劇感,面對楊家“幾時來走婚”逼問和阿洛的調侃,他詼諧地回應著;《小鎮大法官》中基層法官碎嘴、調皮,并且面對雞毛蒜皮的小事能斷不斷,面對鄉民能屈能伸,反而能做到案結事了。假如說道德權威人物需要民眾來仰視,法治的懲戒需要民眾具有敬畏的心理,那么喜劇化司法人物角色的設置會產生一種平視的感覺。喜劇化司法人物角色會讓民眾感受到法的親近性,在潤物無聲中進行法治信仰的培植。其次,是世俗化的法治故事。法治故事世俗化就要接地氣,摒棄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敘事節奏,把敘事焦點對準普通民眾的家長里短,如夫妻矛盾、子女贍養、經濟賠償、鄰里糾紛等。這樣既能良好普法又能豐富司法實踐,減少司法矛盾,順利完成社會的法制化改造。
法治題材電影敘事的目的是對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意識形態的創造性論證,充滿說服力的法治故事是提升法治中國建設水平的有力證明。“無言敘述”是建構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意識形態權威性的有效手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法治故事敘事平衡和推理過程中,使民眾自覺認同中國特色法治文化。揭示法治題材電影“無言敘述”的目的是提高我國法律傳播的技巧,更好抵御外來法律文化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