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凱 (吉林農業大學 信息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改革開放40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1]40年里,以一批批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英模為真實題材而創作的人物傳記片,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智慧和力量。英模人物的影像塑造有英勇奮戰的戰斗英雄,也有清正廉潔的人民公仆,還有樂于助人的時代好人,更有使經濟、科技崛起的世紀精英。他們是新時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和中華民族充滿變革的開放精神與現代影像藝術的融合。
對于改革開放40年來的國產英模電影而言,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助力是創作的目標與追求。英模主題影片是在特別條件中的人物傳記片,“創作”的藝術典型來自“社會”的道德楷模,是具有時代符號特征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加工,無法滿足觀眾對新鮮與奇特的渴求,所以,“意想不到”是創作者與觀眾共同的追求。如何在電影中把發生在英模身上高尚的、感人的故事藝術化,讓觀眾進入塑造英模的生活中,從故事中把情節的發展與觀眾的選擇有機統一,實現認同與共鳴是創作的最難之處。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如何使人民群眾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價值理念,深刻理解英模—家庭—國家一體的價值認同十分重要。40年來,無論是英模個人傳記片,還是描寫群體英模史詩片,都設置為以家國敘事為背景,使英模傳記片突出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愛與凝聚力。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題材電影,雖然他們制造和研究武器,但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止戈為武的氣概,是為了消滅武器、消滅戰爭,影片將他們如常人一樣所擁有的大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吳大觀》中,吳大觀看到太多在日本飛機轟炸中遇難的國人尸體,“不能再挨炸了”成為吳大觀對善的人生追求,他帶著妻子女兒從美國回到中國,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他心里“共產黨就是中國力量的發動機”。
電影《楊善洲》,楊書記離開工作崗位之后,放棄到省城安度晚年的機會,決定把余生的精力獻給大亮山。他說,是家鄉的父老鄉親養育了他,是大亮山培育了他堅韌的性格與脊梁,他要把那份愛獻給他的家鄉,獻給大亮山,要讓大亮山變為生機勃勃的綠色家園。電影《袁隆平》,向往生命的綠色,為了讓全世界擺脫饑荒,為了實現科學突破,以善為動力,立志要讓承載著生命的種子,成長到可以承載世界的力量,袁隆平身上是華夏子孫勤勞、堅韌、仁愛的民族精神。
英模電影創作者通過對人物眷家念國的情感糾葛,激揚藝術靈感。事實的真相并不是絕對的,真實和虛構在具體創作中,不可能展現出明確的邊界。需要創作者用思維力、洞察力、想象力對英模事跡進行藝術加工和渲染。在陳國星的電影《郭明義》里,付苗苗與郭明義的許多故事貫穿全片,身患白血病的其實是一個嬰兒,想實現空姐夢的是大連的一個女孩,陳國星通過改變人物的身份,增強了影片的戲劇色彩,產生了感動觀眾的效果,在影片中想象與虛構的人物和事件,更體現出真實的郭明義樂觀的性格和善良的本性。青年劇作家、《大國重器·黃大年》編劇成孝湜說:“劉勝文這個角色,作為黃大年的前史,實際上是我的虛構寫作。”黃大年為什么要回國?我們可以簡單地用一句“他愛國”來解釋,這是肯定的。通過對劉勝文夢的回憶,讓觀眾感受到黃大年改變自己的一切回到祖國,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愛國”就可以完全覆蓋的。為他拼命工作,對教學和科研投入全部精力和激情找到了更好的切入點。英模形象塑造必須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把虛與實的關系巧妙處理好,通過合情合理的藝術渲染,既能表現人物的性格和事跡的本質,又能展現英模的特殊魅力。
英模人物,與利無關,與正義相隨;與己無關,與博愛相伴,這是偉大的情懷。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成為英雄的追求與夢想,每個人的天性都想追尋美好和成功。好萊塢類型片中的英雄形象大都展現自由、自我、開放,完全個人主義。因為歐美國家文化的原因,個人主義是他們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和英雄主義的主體。如《鋼鐵俠》《蜘蛛俠》等,影片中主人公都有超凡的能力或財富,打造出超級無敵的形象,更展現了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的精神。中國和歐美國家文化的不同,使電影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有著明顯的不同,不為個人主義,具有對整個民族和人民的責任感,才是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們不畏艱難、舍己為人的精神集中體現了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從另一層面來說,中國電影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更為堅毅勇敢,更為高大,不僅有非凡的業績,更強調甘于奉獻的精神。那些為他人、為人民財產、為國家發展與民族尊嚴、身先士卒、大公無私、奮不顧身的人才是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對英雄的解釋為:英雄者,乃膽識過人、聰明智慧、無私忘我、不辭艱險、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英勇奮斗令人敬佩的人。《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英雄:“一是才能勇武過人的人;二是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爭,令人欽佩的人;三是具有英雄品質的人。”(1)《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384頁。在英模電影中,英模有共同的情懷,他們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面對親人的要求甚至家庭的溫暖都無法顧及。電影《孟二冬》中,孟二冬身患重病,用堅定的意志力支持自己講完最后一堂課,完成了教學工作,同學們為他捐的錢,他一分沒動,讓妻子用這些錢為石河子大學學生送去書籍和光盤;郭明義以雷鋒為榜樣,把扶危救困、助人為樂當成畢生追求,捐款20多萬元資助了30多名貧困生,給50多個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和希望,主動把分房機會讓給工友,而自己卻甘于清貧,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電影《任長霞》中,她是人民女兒,為了保護群眾,她對得起肩上的警徽,她一心為了工作,讓家人想和她拍張全家福都成為一種奢望;楊善洲他沒有選擇與妻子進城安享晚年,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用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的林場,并無償交給國家。他們用生命創造著自己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更大的價值是國家的發展。《黃大年》《鄭培民》《生死牛玉儒》《第一書記》等電影中的英模人物,都燃燒著自己的生命,為人民的事業而奮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黃大年》電影中,他說自己的回歸可以總結為“情懷”,他始終如一地堅持著報效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夢想,他用自己全部的時間與精力帶領科研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中取得巨大突破,用他生命中最后的短暫時間,讓中國的深探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因為做科學研究、寫研究資料、指導科研項目,因為工作的忙碌他無法回家,他對于自己的小家充滿了歉疚;電影《天渠》中,黃大發為了將遠處的水引到草王壩灌溉農田,從20歲干到60歲,帶領干部群眾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開鑿水渠。
英模“情懷”的力量,是對他人的幫助,對集體的貢獻,對國家和民族的奉獻,是英模偉大思想和崇高人格的體現。英模影像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思想和方向的指引,他們甘愿放棄種種利益、撇下個人情感、不顧身體的健康,觀眾通過比較英模人物的利益取舍、情感沖擊、生死抉擇的標準,從中感受到英模人生為社會發展指引的輝煌之路。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上說的:“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2]40年里,電影藝術展現的生活變遷,時代發展,改革大潮,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譜寫了中國改革開放與電影發展的歷史。
英模人物來自廣大群眾的社會生活之中,英模人物的事跡具有很強的感召力與影響力。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教育意義,對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宣傳、學習英模,有助于社會穩定發展及人際關系的和諧,提高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的認識與信心,形成中華民族團結的合力,共同致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改革開放40年中,塑造的工農英模如:《郭明義》中郭明義敬業奉獻,勇挑重擔,《鐵人王進喜》中“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等是社會發展中物質財富的主要生產者;軍人英雄《戰狼Ⅱ》愛國主義主旋律與超級英雄形象塑造的有機結合,主人公身處非洲,在僑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之時,激發了在軍隊中培養出的愛國情懷、軍人血性,英勇無畏地展現了“犯我家國者,雖遠必誅”的新時代軍人情懷,是把個人英雄升華至民族英雄的精彩大戲,展現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的堅定步伐;領導干部英模的精神,強調始終如一把國家責任與人民利益擺在前面,無時無刻不服務于人民,關心國家發展,忠誠于黨的事業,嘔心瀝血、大公無私。人民好公仆英模人物如《焦裕祿》《孔繁森》等,黨的好干部有《第一書記》《雨中的樹》等,優秀公務員《警魂》《片警寶音》等電影中的英模人物。電影《焦裕祿》是英模電影中的里程碑,其光輝形象讓社會和人民共同感受到黨和國家發展需要焦裕祿,需要更多焦裕祿式的能為解決老百姓疾苦而奮斗的好干部。電影《雨中的樹》,李林森要面對的不僅是洪水,還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洪流”,他就像樹:深入大地扎根基層,筆直參天,公正無私,枝繁葉茂,造福一方,燃燒自己,無盡忠誠。電影用樹的形象,支撐了英模的精神世界;《大國重器》由無數優秀科學家創造,科學家英模影像如黃大年、袁隆平、吳大觀、鄧稼先、錢學森等,他們心中有科學愛國、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情懷,國家發展高于個人生命;互聯網是人類生產力的第三次革命,《中國合伙人2》把二十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用電影的視角呈現給觀眾,展現普通的程序員楚振輝、秦磊和投資人徐順之,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中,通過創新走向成功創業的故事,書寫了中國互聯網為世界創造的中國奇跡,是新時代的中國精神。
2011年,在廣電總局推介的獻禮建黨90周年影片中,有英模人物傳記類影片8部;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了最新完成拍攝的9部優秀國產影片,《黃大年》《片警寶音》《大路朝天》《中國合伙人2》等。電影用特有的方式,在新的歷史節點,用感人的故事與銀幕的語言,真實展現了國家發展的巨大變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在物質、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在精神層面的民族自豪與國家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英模電影以現實社會中涌現出的英雄模范為核心人物,基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英模人物的個人經歷、先進事跡反映英模人物的高尚品質與道德,是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有效載體,是中國獨有的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電影類型,英模人物的影像塑造將更好地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