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石 磊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
2018年12月初,由華裔導演溫子仁打造的《海王》,上映僅八天,就輕松邁過10億元票房大關。無論是其人物形象、影片的整體視覺效果還是人文內涵都獲得了極大的肯定,因此一度被媒體和影迷們稱為DC的“翻身之仗”。 商業電影是一種與受眾互動較為直接的大眾藝術,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需將觀眾放在中心位置。這與“接受美學”理論“以讀者為中心”的核心觀點十分契合。根據“接受美學”的集大成者漢斯·羅伯特·姚斯的觀點,電影的文本和電影作品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電影需經觀眾的“介入”才能實現從文本到作品的轉變。而觀眾之所以愿意介入,是因為電影的文本符合其“期待視野”。[1]接受美學是一種成熟的文藝研究模式,本文將以它為視角,分析《海王》如何滿足觀眾的文化體驗與審美期待而最終成為銀幕的寵兒。
姚斯認為,在閱讀一部作品之前,讀者會從過往閱讀此類作品的經驗中產生“期待系統”。[1]同樣,電影的觀眾也會根據既有的觀影體驗對新的作品產生期待。這種期待在觀影的過程中不斷被修正和實現的過程便是觀眾持久的觀影興趣得以維系的過程。一部類型電影,不管是黑幫片、西部片還是超級英雄電影,通常都有著比較模式化的角色和劇情設定。因此,其主創需要在高度程式化的創作經驗中去進行創新和突破,使受眾的觀影體驗不斷升級,才能確保其作品對觀眾產生經久不衰的吸引力。近年來,西部片、歌舞片等傳統電影類型逐漸消失,各種類型的“嫁接”、拼貼和混用模式的影片出現在銀幕上,召喚和建構著自己的觀眾。[2]根據接受美學的理念,觀眾往往希望自己既往的審美經驗在新的類型片中得到印證,同時又有新的驚喜和體驗。作為 DC的一部新作,導演溫氏在《海王》的全球首映禮上就明確表示該片不關聯其他正義聯盟角色,就是一部純粹的獨立電影,這似乎向影迷暗示了這部影片將打破以往DC超級英雄片苦大仇深的暗黑風格。
首先,從敘事上,該片設置了多重母題,故事情節的發展在其與多條線索的交織中展開。影片中,亞特蘭娜與愛人燈塔守護人的“人—魚”之戀猶如一部愛情史詩。為保護家人的亞特蘭娜被迫回到海底王國,被獻祭給“海溝族”而生死未卜。他的愛人始終不忘二人的約定,每天于日出之時默默地守望在燈塔旁,等待戀人歸來。影片的最后,這對一別經年的戀人終于重逢,場面感人至深。在尋找失落的三叉戟的過程中,亞瑟和湄拉從盟友發展為戀人,在失落王國的輕松愉悅和西西里島的短暫浪漫之后,反派黑蝠鲼的突然襲擊使劇情迅速逆轉,觀眾瞬間陷入緊張的氣氛中。戰爭在本片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手握三叉戟的海王調動海底各路騎兵同奧姆王展開決戰的場面氣勢宏大,令人熱血沸騰。整部影片的劇情雖看似簡單,卻融合了愛情、母子之情,以及愛恨交織的兄弟情。愛情、親情、戰爭、冒險等多個母題的呈現,使整部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觀影的過程中,觀眾以往觀看單一類型片時所形成的期待視野逐漸被打破,新的期待隨著劇情的發展不斷形成。
其次,主要人物形象的適度陌生化,也成為激發觀眾好奇心的重要因素。 影片中“海王”的形象突破了以往超級英雄的范式。 托馬斯·沙茨認為,類型和語言十分相似,因此可將其作為一種形式化的符號系統來進行研究。[3]超級英雄的符碼系統由一套特定的元素構成,這些元素包括: 制服、披風和面具。 從以往的“超人”“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身上,我們都不難發現這些符號化元素。 而海王的形象卻突破常規,他留長發,有文身,赤膊穿皮褲,大走狂野朋克路線。 但看似狂放不羈的他,卻有著豐富而細膩的內心。在奧姆王的追殺中,他曾帶著湄拉機智地躲到鯨魚的嘴里;在西西里島上,看見湄拉將玫瑰花當成食物吃掉的他也會溫柔而默契地做出同樣的舉動;在面對守護三叉戟的神秘而兇狠的怪獸時,他勇敢而堅定;當影片進入高潮部分,身披金色鎧甲的海王手持三叉戟霸氣登場時,觀眾們的情緒也邁向了高潮。 這樣一個豐滿的超級英雄形象十分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從而更能喚起觀眾的認同感。
電影本就是一種奇觀藝術,在其誕生之初就以強大的奇觀效應吸引著觀眾。[4]好萊塢大片有著較為穩定的提供奇觀效果的模式。此類影片的受眾往往希望從性格豐滿的人物形象、強烈震撼的視聽效果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獲得觀影的快感。 本片導演正是抓住了觀眾的這一心理期待,在電影《海王》中,他靈活而巧妙地運用了多種電影語言,為觀眾帶來了一次暢快淋漓的觀影體驗。
首先,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導演,溫氏在本片中充分展現了他對鏡頭語言高超的駕馭能力。驚險刺激的戰爭場面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亞瑟和奧姆王在海底決斗的那場戲,導演運用俯拍視角營造出了戰斗現場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動態長鏡頭使整個動作場面如行云流水,十分流暢。鏡頭不斷在打斗的兩人間切換,展示了一種“看”與“被看”的權力關系。 鏡頭的對切結構將攝影機隱藏起來,隱藏起敘事的行為痕跡,從而通過引誘觀眾對情境中的觀看者、觀看視線——視點的認同, 成功地將影片中處于深層結構的意識形態進行彰顯。[2]亞瑟和湄拉在西西里與黑蝠鲼作戰的那場戲中,導演運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兵分兩路展示湄拉和亞瑟兩人與黑蝠鲼戰隊激戰的情景。兩組鏡頭的交替展現為影片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使得劇情緊湊而驚險,令人記憶猶新。 除了對戰爭場面的刻畫,鏡頭語言的巧妙運用還使得整部電影詳略得當、主次清晰。 整部電影并未用太多的篇幅去介紹海王的成長經歷,而是運用了“閃回”的手法將其插入到連續的時空敘事中。隨著一組長鏡頭的拉近,觀眾的視線從深海轉移至正在地下水族館參觀的年幼的海王身上。受人欺凌的海王卻意外被發現具備能與魚類交流的超人能力。這個情節在整部影片中只占了很少的篇幅,但向觀眾暗示了幼年海王的成長狀態。從此,一個具備超能力的“海王”進入了觀眾們的視野,劇情十分自然地向前推進。
其次,導演對光與色彩的把握也十分細致到位。光與色彩,既可作為電影造型的基本組成部分,又可以作為獨立的電影視覺語言而存在。[2]所謂電影敘事正是“用光來寫作”的。不同光源的設置、光的強弱對比與光影變化,都可作為影片敘事和表意的手段。一方面《海王》中約有80%的故事情節都發生在“海底世界”這個虛擬空間,為使觀眾獲得一種美妙的沉浸式體驗,導演以主觀視角將奇妙的海底世界予以呈現。 當湄拉開著戰車載著亞瑟穿梭在美輪美奐的海底王國時,一段如夢如幻的奇妙旅程也隨之開啟。 另一方面,光的明暗對比對于場景氣氛的營造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本片中對愛情的抒寫多發生在明媚的陽光之下,而戰爭場面則多以黑暗元素為主。譬如湄拉與亞瑟遭遇海溝族圍攻的那場戲,在風雨交加的夜幕之下,二人在陰暗的海水中借助火炬突出重圍,火炬的亮光與周遭的黑暗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明暗關系所營造出的沖突與對立,使得該場景所需要的特定氛圍得到了加倍渲染,從而給觀眾的情緒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感。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認為,大眾文化的運作模式與神話非常相似。以前,社會價值觀通常由神和史詩來進行傳遞,而現在,取而代之的卻是電影明星和廣告人。[5]美國電影學者托馬斯·沙茨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電影的素材通常來自于美國社會生活中的基本沖突和矛盾。因此,電影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幫助公眾了解和把握那些迅速演變的社會現實及其意義所在。并且,電影中的沖突呈現和解決的過程往往也為現實中矛盾的解決提供了一系列意識形態策略。[3]好萊塢電影作為世俗神話的主要載體,呈現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的現實生活狀態和人民需求, 它所具備的超越地域、文化和種族的吸引力令其影迷遍布全球。 一部“超級英雄”影片中通常存在著兩個(或以上)故事與意義層面。其一是社會神話層面,即我們在戰勝外來威脅(這一外來威脅,常是某種社會內在困境的外部透射)的過程中, 重新整合自己的社群,是一種對集體意志的弘揚。 其二是個人神話,自主意志的神話或主體的神話。比如一個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跌入低谷的個體在拯救社會的過程中邂逅真愛、重拾勇氣,最終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完滿。此類影片的成功,正在于它給了觀眾雙重的撫慰與滿足。[2]在過去的《鋼鐵俠》《超人》等系列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隱含的對遭遇九一一恐怖襲擊后的美國民眾的精神撫慰,“超級英雄”便是這一精神撫慰得以實現的介質。 如果說,此前的許多超級英雄影片更多的是美國意識形態的映射,那么《海王》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則更符合當下這個全球化的現實語境。 在《海王》中,這兩個意義層面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一方面,消費主義文化的泛濫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陸地人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使得奧姆王打算聯合海底眾王國向陸地人宣戰。 一場滔天巨浪掀翻了船只,并將人類扔向海洋的垃圾重新拋向陸地,暗示著人類將陷入巨大的危機。 海王找到了三叉戟,統領海底諸國,打敗了奧姆王,最終阻止了這場戰斗。這個“大團圓”結局使得人們在現實中所面臨的問題得到了想象性的解決。 另一方面,亞瑟成長為“王”的過程則作為個人神話進行呈現。 亞瑟幼年與母親分離,性情孤僻,飽受凌辱。 但他的誕生注定肩負著偉大的使命,在導師的輔佐之下,他逐漸成長。 在親情與愛情的鼓舞下,他終于找到了三叉戟,保衛了世界的和平,成為真正的英雄,重獲生命的意義與圓滿。 這樣的“個人神話”的設定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實現自我認同的心理過程高度契合,從而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這些世俗神話的設定往往作為“深層結構”隱藏在電影文本之中,成為導演有意而為之的“斷裂”與“空白”。德國接受美學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正是文本中的斷裂現象為受眾創造了一個開放的解讀空間,不斷地激發著受眾的想象力,使文本在受眾的參與、補充、互動中最終完成向作品的轉化。[6]由此可見,這種由“空白”形成的與觀眾之間的深層互動,正是本片的魅力與生命力所在。
電影《海王》不僅帶給人們炫目的視覺快感,同時也將奇幻的故事情節根植于社會現實的土壤之中,使人們在觀影的過程中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對“類型”的突破與創新,于奇觀化敘事中攜帶著發人深省的意蘊,是本片獲得良好口碑的秘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