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迪士尼影片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盛開莉(西北民族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迪士尼利用最現代的技術手段,憑借著他自己“美國式”的勇氣與才智,開始將歐洲童話占為己有。“迪士尼的簽名模糊了查爾斯·貝洛、格林兄弟、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夏爾·佩羅這些名字。”[1]迪士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開啟,文字在童話文類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因為動畫電影而發生轉變。迪士尼總是能抓住童話的文化韁繩,改變著人們看待童話的方式,通過圖像,動畫制作者們占有了文學的與口傳的童話。迪士尼電影在占有文學童話的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面是迪士尼將文學經典拿來作為“美國制造”的原料和工具;一面則是文學經典對迪士尼動畫電影進行的基因植入。在電影這個不再依賴文字的敘事場域,那些童話文本中由文字鑄就的精魂——不朽的道德力量與永恒的倫理價值,并不會喪失,反而被迪士尼電影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從倫理精神的層面出發,對安徒生童話改編的兩部迪士尼電影《小美人魚》《冰雪奇緣》進行考察,可見其倫理訴求也是電影的基本主題,影片的倫理訴求也受到了安徒生童話的倫理意識的深刻影響。
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運用來自古老神話的變形母題,將從獸到人的形態變化與人類的成長緊密聯系起來。小人魚從獸到人,從海洋到陸地,從形體到生活空間的變化,體現出從自然到文明的進階:隱喻著人的成長是一種“上升”的過程,亦即一種道德自我完善的階梯式發展。在歐洲古老的神話中,美人魚同塞壬一樣,常以動聽的歌聲和美妙的豎琴聲對海員施加魔法,把落水的海員引誘到海底。“教堂把她作為恫嚇人的象征。因為美人魚代表了誘惑和死亡。”[2]安徒生的小人魚身上沒有了傳統水中精靈代表誘惑和死亡的妖魅氣息。當王子乘坐的船向海的深處下沉的時候,她奮不顧身地游過去救了王子。這種利他的、道德化的選擇,已經顯示出小人魚不同于其他獸類的倫理意識。隨后,小人魚以失去美妙的聲音為代價,獲得了人類的雙腿,這看上去是一次生物性的選擇——從獸的形體變為人的形體。實際上卻是一次倫理選擇。美妙的聲音代表著人魚極具誘惑性的一面,隱喻和象征了代表本能欲望的獸性因子。安徒生賦予成長以倫理意義,“成長意味著形成倫理意識并以倫理意識約束自然本能,使行為符合社會倫理規范”。[3]36小人魚基于對靈魂(善)的渴望,為使其行為符合人類社會倫理規范,用倫理意識克服原欲:放棄了人魚美妙的聲音。小人魚在自覺的倫理選擇中,逐漸地具備了獲得人類靈魂的資格。
安徒生通過小人魚的故事,意在引導兒童讀者的倫理行為,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從而完成從天真本能向文明過渡的成長過程。迪士尼從家庭入手,將原作中的關涉兒童成長的倫理意義,進行了具有現代意識的轉換,將倫理焦點轉向代際沖突與家庭倫理責任,使得影片具有了新的倫理意義。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在沿襲安徒生的變形故事的基礎上,依照迪士尼的趣味和公式,強化了巫婆的邪惡力量,通過善戰勝惡的線索,安排小人魚和王子達成了世俗意義上的婚配,在善惡對壘之時,將原作中缺位的父親置于核心位置。由此,安徒生筆下人魚追求人類靈魂的故事,轉變為家庭代際沖突的故事:叛逆少女與專斷父親之間的對峙與和解。
家庭是兒童成長中開啟倫理意識、進行倫理認知的第一站。家庭作為一個倫理精神實體,其中的倫理秩序、倫理精神成為一個人一生中的倫理出發點。影片把小人魚三代同堂、祖母管家的主干家庭變為了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幾乎是現代西方世界最主流的家庭結構,即父母和孩子,兩代人組成的家庭。家庭結構的變化也導致家庭與個人主體地位的轉變,在傳統的主干家庭中,人皆以“家庭人”立足,而新的家庭結構與代際倫理則更加強調自我,追求與個體價值的實現與自我的享受。主干家庭奉行傳統的代際倫理,更重視前代,在代際的責任上更強調子代對父代的順從與尊重。安徒生筆下的小人魚,始終悉心遵從祖母的權威,即便對人間世界充滿了渴望,可還是得等到祖母許可,才敢浮出海面。成年禮上,小人魚即便厭惡祖母為她裝扮的沉重飾品,也還是選擇了遵從。小人魚沉靜、內省,以至于所有的愿望都暗中醞釀,與家庭中的長者并無對抗和沖突。
迪士尼的小美人魚沒有了安徒生賦予的沉靜與內斂,更多追求精神自由、個體獨立的一面,對于自己不被允許的夢想,她也毫無隱瞞地企圖。父親對人類世界毫無好感,滿懷敵意。小人魚卻對人類世界充滿了渴望,父女截然不同的好惡構成了尖銳的代際沖突。影片中的川頓國王因為小人魚的忤逆不尊,大發雷霆,摧毀了小人魚的人間世界收藏品。小人魚對人間世界的向往,以代際沖突的形式被表達出來。
代際沖突是兩代人之間由于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差異而引起的對立與矛盾。相對于原作中的遵從,影片中的主人公一直在挑戰父親的禁令。女兒代表著追求代際公平的年青一代,相比于“家庭人”的傳統角色,她更加看重自我實現、自我享受。而海王為代表的父親則是傳統代際倫理思想的體認者,他以“家庭人”立足,重視代際責任。海王頒布的家庭禁令,在小人魚那里,是家長專斷的象征,它可能阻斷小人魚的個人夢想,可能使其犧牲個人享受。代際沖突的根源在于兩代人不同的家庭倫理觀念:父代被傳統代際倫理思想所束縛、習慣將人看作“家庭人”,更看重人對家庭所盡的義務;子代則在家庭關系中遵循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將個人的幸福看作最高理想。
影片中,小人魚在追求代際公平的過程中,以叛逆的姿態進行冒險,因為輕信與無知,將自己置于險境。以代際責任為宗旨的海王,在女兒安危與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利他”行為:交出了自己的神杖,甚至被巫婆囚禁。獲救后的海王又從尊重對方主體性出發,用神杖賜予小人魚人類的雙腿,許可了她和王子的婚姻。海王所體現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崇高的人類情感,達到了完全無私的高度。海王無時無刻不在捍衛家庭——這個倫理精神實體。相形之下,小人魚在整個追求過程中,由于看重自我實現,更多利己主義,對于家庭代際責任卻少有考慮。影片將西方文化看重個體的獨立與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家庭代際責任與義務之間產生的倫理沖突,以定點聚焦的方式凸顯了出來,顯示出迪士尼動畫的現代倫理訴求。現代主干家庭中的代際差異與矛盾日益凸顯,影片通過強化表面專斷、實則慈悲的父親形象,樹立了承擔代際責任、具有利他情懷的家庭倫理觀念。黑格爾曾經說過:“倫理是現實的或活的善,它通過人的知識和行動得以體現出來,而成為現實的或活的。”[4]影片實現了家庭倫理的強大教誨功能:引導兒童接受利他的、善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面臨代際沖突時,以家庭倫理意識引導人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
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白雪皇后》。電影將主人公的鄰里關系變成了姐妹關系。由此將故事的發生場域放置在了“家庭”當中。“家庭具有倫理象征意義。它們既是人類文明的基本標志,也是人類具有倫理尊嚴的基本標志。”[5]事實上,父母亡故后,家已經成為她們獲得安全感、尊嚴感的最后堡壘。姐妹倆從離家到歸家,家由殘損到復原,才是故事的核心表達。一個本來完滿的核心家庭,先是遭遇了父母的突然離世,隨后又是艾莎在加冕儀式之后的逃離,安娜為了追尋姐姐而離開,當家中成員紛紛離開之時,也是家庭分崩離析之際。一個眼看要傾覆和潰散的家庭,最終還是依靠姐妹親情,由善維系著的親情倫理,轉危為安。從親密和諧的姐妹關系,到漸生嫌隙,乃至劇烈的矛盾沖突,最終因為來自外界的對“家”的威脅而和解。這個沒有父母存在的姐妹之家,經由磨難的考驗,最終走向了加倍的穩固。兒童的成長,本就是由“自然狀態”走向“社會化狀態”的過程,家庭必然承擔起一個倫理精神實體的責任,通過影片的倫理選擇,逐步引導兒童認識和形成家庭倫理觀念,學會承擔倫理責任,對于現代家庭的親子關系的建設,都具有現實意義。
表面上,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與安徒生原作《白雪皇后》存在較大差異。主人公的性別、身份、相互間的關系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但是在差異重重的皮相之下,影片的倫理訴求卻深深植根于原作中關涉成長的倫理意義之中。
安徒生童話中有大量旅行故事,以主人公的出走和冒險為基本模式,《白雪皇后》正屬此類。坎貝爾將神話中英雄的成長過程總結為出走、啟蒙、歸來。[6]事實上,這也是大量民間故事和童話中常見的情節模式。對未成年主人公而言,旅程成為成長儀式的象征。《白雪皇后》里的小格爾達為了尋找加伊,踏上了冒險旅程。安徒生冒著讓情節無限拖沓的危險,為小格爾達布置了一個又一個與尋找加伊關系不大的關卡。從“會變魔術的女人的花園”到“王子和公主”,再到“小強盜女孩”,一路所遇對于天真的小格爾達來說,充滿啟悟。她遇到花兒給她解釋“愛”,王子讓她明白“利他的愛”,小強盜女孩和馴鹿讓她明白友誼。“在旅行故事中,安徒生表現善的信念在對抗惡的過程中具有的重要意義,引導兒童以仁愛的原則和道德勇氣在面對困境時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3]97格爾達是一個幼弱的孩子,卻在極端殘酷(冰天雪地)的外界環境中,孤身跋涉,找到加伊,并使其獲救。她沒有依憑外界的神奇力量,而是靠著強大的道德力量完成了救贖的任務:代表真摯情感的熱淚融化了加伊被惡冰封的心。回到家的時刻,“他們就發現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這場離家之旅,呈現了善惡共存的復雜倫理狀況,通過旅行,他們開始辨識現實社會中的善惡,具備了關于善惡的倫理意識,從而成長為倫理意義上的人。
電影基本情節遵循了“出走—歸來”的模式,即通過“冒險旅行”獲得成長啟悟的情節類型;來自自然和社會、以及人物內心的重重考驗,成為主人公不可知的旅途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與小格爾達和加伊相對照,電影中的主人公安娜與艾莎也都經歷了離家冒險的旅途。并且均屬一個主人公被某種“惡”挾持,另一個想要去尋找對方。加伊的出走,是受到了白雪皇后的蠱惑,被惡所挾持。艾莎的出走則是因為自身擁有的難以控制的冰雪魔法。而安娜和格爾達的離家則是主動選擇,都是為了尋找和拯救對方。
由于影片對白雪皇后形象的隱匿和再造,安徒生筆下關涉成長的倫理意義在艾莎這個人物角色中得到有力彰顯。影片中沒有了《白雪皇后》里構建正邪關系的邪惡代表——白雪皇后,可這種邪惡力量卻以冰雪魔法的形式隱藏在艾莎身體里。在《白雪皇后》中,白雪皇后和她的冰雪魔法渾然一體,和諧共存,因為對人類而言,白雪皇后本身就代表了邪惡的異己力量。而在艾莎身上,魔法與自身卻有著控制與被控制的深刻矛盾,這轉化為艾莎對自身魔法的深深恐懼。幼年的艾莎,因魔法而傷害了妹妹,這是她無法控制魔法的后果。這種不可控帶來的恐懼加深了她的矛盾,為她加冕之時和妹妹產生爭吵,負氣出走,任由魔法控制自己,埋下了伏筆。
“從倫理意義上而言,人是一種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組成。”[7]5人性因子可以通過倫理選擇得到強化,進而控制獸性因子。而獸性因子作為人在進化過程中的動物本能的殘留,是無法通過后天選擇徹底去除的。艾莎天生擁有冰雪魔法,意味著魔法并非后天選擇,這是她自己無力去除的。冰雪魔法正好象征了斯芬克斯因子中的獸性因子。“人性因子是高級因子,獸性因子是低級因子,因此前者能夠控制后者,從而使人成為有倫理意識的人”[7]6展現人性因子如何與獸性因子搏斗,進而成長為具有倫理意識的人,是艾莎形象的意義所在。冰雪魔法象征了艾莎身上自由意志即獸性因子,成為“好女孩”“好女王”則代表了與之搏斗的人性因子。因為要做“好女孩”,艾莎才對自身的魔法產生深深的恐懼。要做“好女王”,她才戴上了隱藏魔法的手套,戰戰兢兢地參加了加冕儀式。斯芬克斯因子是理解艾莎角色的核心。
除了結尾和開頭,劇中的艾莎始終表現為焦灼與緊張。這種緊張皆源于自身的斯芬克斯因子的搏斗與沖突。代表邪惡力量的魔法,在大量的童話文本中,都只屬于女巫。正面女主人公,亦即“好女孩”,根本不會擁有。一邊是好女孩,一邊是巫婆才有的魔法,不斷撕扯著自己,成為艾莎難以自處的關鍵。兩種因子的此消彼長,導致了艾莎不同的行為特征和性格表現,從而形成倫理沖突,表現出道德教誨價值。“好女孩”(理性意志)占上風的艾莎,沉靜內斂,理智又克制。魔法(自由意志)出籠時的艾莎,瘋狂而暴力。在經歷了磨難和考驗后,“好女王”歸來,冰封之城阿倫戴爾春回大地,象征了她理性意志的回歸,控制了自由意志。此時,冰雪魔法并未消失,而是成為理性可以駕馭和控制的,對女王的魅力反而是錦上添花。
安徒生童話中的白雪皇后作為惡的象征,成為小格爾達和加伊成長路上的考驗。白雪皇后用惡助推了孩子的成長,這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倫理意味。只有經歷了惡的考驗,用愛和善戰勝惡,才能成長為具有倫理意識的人。白雪皇后用惡之面孔,完成了善舉。迪士尼改編讓白雪皇后以冰雪魔法的形式寄生于艾莎之身,使得原先人與外界的正邪之爭演化為人自身、內部世界的激烈戰爭。更好演示了斯芬克斯因子在人身上的此消彼長。艾莎是一個道德形象,向我們展示出一種勸誡和教誨的力量。這是對原作倫理價值的繼承與發展,表現出明顯的道德教誨價值:人要成長為真正的人——具有倫理意識的人,不僅需要戰勝來自外界的惡,更重要的是控制自己內心的惡。
安娜形象和格爾達的最大接續性在于二人共有的“天真”。保有天真固然可貴,但“天真”同時也意味著缺乏辨識善惡的能力。成長的過程也是辨識善惡、從自然向社會過渡的過程。比之艾莎經歷的一次又一次的內心風暴,亦即人與自我的戰爭;安娜經歷的則是人面對自身以外的對象世界時,怎樣認識善惡,進而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成長為一個倫理意義上的人。影片沿襲原作中安徒生對冰雪酷寒的著力刻畫,將自然的形象作為安娜冒險旅途上的重要風景。安徒生對冰雪力量和嚴寒的描繪,使得自然成為錘煉人的道德意志的場所,電影則通過對自然的展示顯示了冒險旅程的豐富性。這種豐富性交織著安娜所經歷的傷害與被傷害、真摯友誼與“虛偽愛情”等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可以得到鑒別和收獲的寶貴經驗和認識。
盡管安娜旅途上邂逅的克里斯托夫、馴鹿以及雪寶,都因為迪士尼元素而變得喜劇化,影片依然將真善美作為冒險旅程的目標,與安徒生童話保持了一樣的倫理訴求。旅行是“促進人性因子一倫理意識——發展變化的契機”,[3]80通過一場旅行,在親身體驗中形成倫理意識,成長為倫理意義上的人。這是安娜和小格爾達形象所傳遞的相同倫理意義。
迪士尼雖然以全新的方式占有了安徒生童話,但作為文學經典,其所蘊含的倫理價值,卻在迪士尼創造的新的藝術形式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迪士尼讓安徒生童話的倫理價值得到更廣泛意義上的傳播,同時也通過巧妙的借鑒與改裝,重新構建了自身的倫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