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冰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曾經成功執導了《斗士》(2010)、《烏云背后的幸福線》(2012)的大衛·O·拉塞爾一貫善于在電影中進行人物情感的構建,尤其是善于表達小人物在困境中的心路歷程。在拉塞爾根據美國20世紀70年代聯邦調查局一次真實臥底行動“阿伯斯坎”改編而成的《美國騙局》(2013)中,電影打動觀眾的與其說是復雜、跌宕的劇情線索,以及濃郁的時代感,毋寧說依然是人物之間的情感。
在《美國騙局》中,拉塞爾為觀眾呈現了不同類型的人物情感,這些情感往往與其身份或職業無關,具有普適性的意味,這促進著觀眾對人物的理解,以及對其個體價值的承認。
電影中的親情主要體現在男主人公艾文對妻子羅薩琳的兒子的感情上。羅薩琳在嫁給艾文的時候就是一個單身母親,她的兒子實際上與艾文之間沒有血緣關系。艾文原本出于某種救贖的感情接納了這對母子,他對羅薩琳的感情也漸漸因為羅薩琳不敢出門、不敢與陌生人交往的心理窘迫癥,以及西德妮的出現而日益被消磨殆盡。但是在長期的相處中,艾文卻對小男孩丹尼產生了深厚的情感,在西德妮的眼中,艾文已經完全承擔起了父親的職責。在羅薩琳完全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合格母親的時候,艾文關心著丹尼在學校和家的生活,夸獎丹尼的畫。也正是因為這種親情,丹尼成為羅薩琳要挾艾文不能離婚的一張牌,艾文深知自己一旦和羅薩琳離婚,就會失去對丹尼的撫養權,而羅薩琳平時不是只會讓孩子玩牌,放任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就是讓家里發生火災,顯然不能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艾文不得不一再遷就羅薩琳,導致最終騙局失敗,幾乎付出被黑手黨綁架的代價。
而類似的,市長麥卡因也是一個重視親情的人。他的家情意濃厚,溫馨無比,墻上掛滿了家庭成員的照片。除了他和妻子生下的幾個孩子外,麥卡因還收養了黑人小孩。在和艾文爆發沖突時,麥卡因情緒崩潰地指著在樓梯上驚恐不安的孩子們對艾文說:“別在他們的面前傷我的心。他們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人,而你卻要害得我和他們分離?!睆哪撤N程度上說,艾文之所以能對麥卡因產生認同和好感,是與二人都在努力扮演一個好父親的角色分不開的。
愛情是人們隨著生理上的成熟而漸漸滋生的情感,包括身心上的欲望與渴念,在電影敘事中,愛情往往既是人物行動的驅動力,又是人物前行的阻礙。在《美國騙局》中,人物的愛情關系是較為復雜的。在朋友的泳池派對中,艾文與脫衣女郎西德妮一見鐘情,從此兩人開始合作,“生意”也日漸興隆,成為一對雌雄巨騙。然而與西德妮墜入愛河之時,艾文已與羅薩琳結婚,而羅薩琳又始終拖著不肯離婚,消耗著西德妮的耐心。而聯邦探員里奇又對這對情侶設下騙局,由于艾文對法律條文的諳熟(接過里奇支票的不是艾文而是西德妮),西德妮被關在黑暗的小屋三天,備受折磨。英俊高大并且之前已經與西德妮吃過幾次飯的里奇趁機對西德妮說:“你覺得他真的喜歡你嗎?他真的愛你嗎?如果他愛你,他會在你被關進來第一時間來找你,可是沒有。”隨后里奇冷不丁地說:“我愛你。”似乎擊潰了西德妮的心理防線。而里奇在用愛情來作為離間犯罪嫌疑人的工具時,他自己也逐漸陷入愛情中。
最終,羅薩琳、艾文、西德妮和里奇之間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愛情的萌生使得人一下有了軟肋。如里奇故意和西德妮親熱以激怒艾文,西德妮在派對上看到羅薩琳以艾文之妻的身份出席也大為光火,暗示艾文自己也有可能愛上了里奇,而羅薩琳也在與西德妮交鋒之后流淚,故意投入黑手黨的懷抱……原本應該精誠合作的騙局也因為這許多因愛情產生的齟齬而出現破綻,人物們危機四伏,電影的戲劇性也由此生成。而電影中唯一一對擁有美滿愛情的人則是麥卡因夫婦,夫婦倆的甜蜜、團結的關系,是麥卡因這一令人同情的角色正面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騙局》中,友情的呈現是較為微妙的。從小頭腦靈光、長大后成為行事謹慎的職業騙子的艾文由于特殊的身份,是難以與他人建立起正常友情的,艾文所展開的交往,無不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礎上的。然而在里奇讓艾文開展“釣魚”行徑后,新澤西的市長——宅心仁厚的麥卡因進入了艾文的視野。麥卡因為了推動新澤西的經濟發展而做出了種種努力,在誤以為艾文能夠引薦一位阿拉伯“酋長”,讓他實現招商引資的理想后,麥卡因熱誠地結交艾文。他介紹自己的家人給艾文認識,送給艾文當時最先進的微波爐,向艾文訴說自己報答父老鄉親,提高少數族裔福利的理想,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艾文,讓艾文出現了作為騙子少有的人性顫抖。對于這位欺騙的對象,艾文產生了敬佩、愧疚等交織的感情。在最后,艾文為減輕麥卡因將要受到的刑罰,設下騙局反將里奇一軍,用這樣的方式回報了自己的朋友。麥卡因和西德妮一樣,其與艾文建立的情感關系都改變了艾文的人生選擇。
在《美國騙局》中,人物的情感軌跡與里奇設計的騙局有著緊密的關系。電影中人物交往的對象多為社會名流、政客富豪,甚至意大利裔黑手黨,所經手的無不是私人飛機、豪華酒店、巨額存款,所談及的也多是升官發財、媒體采訪、政府執法等,這些距離觀眾是較為遙遠的。但是正因為拉塞爾充分地展現出了人物與觀眾相通的情感體驗,因此電影能與觀眾建立契合點,銀幕內外人能碰撞出心靈的火花。
首先是越軌與失范。電影中人物在情感的驅使下,走入到自己無法控制的生活際遇中,面對的事物有可能逸出其原本的計劃。如艾文的出軌,羅薩琳轉投黑手黨的懷抱,甚至將自己丈夫的秘密泄露出去等。羅薩琳內心單純,原本是個不愛交際、意志消沉、只喜歡讀書的超級宅女,然而在和艾文出去交際時,羅薩琳卻出人意料地變成了“人來瘋”,處處博取人們的關注,這實際上是她長期被艾文忽略,并在公共場合與西德妮見面以至于妒火中燒造成的。羅薩琳快人快語地和麥卡因的夫人聊天,大聊香水、指甲油,甚至醉得摔倒在地上,在連一群男子漢面對黑手黨都心存顧忌、裹足不前的時候,羅薩琳卻走上前去,與他們大聊房子的裝修風格,讓艾文尷尬、緊張不已。最終,羅薩琳與黑手黨成員結婚,戴著脖套出現在艾文的面前,雖然口稱是撞車造成的,事實上卻有可能是被新男友毆打所致。羅薩琳在情感上的任性妄為,不僅搞砸了艾文的騙局,也搞砸了自己的婚戀。而原本精明強干的里奇也同樣因為被情感驅使,越出了行為規范,最終陷入疲憊不堪、進退兩難的境地。里奇急于建功而不斷升級自己的“釣魚執法”,即使他的導師不斷用自己和弟弟冰釣的故事來勸里奇,里奇依然沒有停止飛蛾撲火,從最初只想抓四個騙子,上升到想拉下馬一批官員,再到招惹了殺人不眨眼的黑手黨,最終遭到騙子的反噬。里奇通過自己的上級不斷弄來各種便利條件,直到最終差點讓納稅人損失兩百萬美金。正是人物的情感,讓他們不再服膺常規的行事準則,行為走向越軌失范。
其次是悲傷與恐懼。電影中的人無法活得灑脫、輕盈,人物諸多規劃與期望,都有可能與他人的期望碰撞后,瞬間消散。艾文最大的恐懼就是失去丹尼,但是這與羅薩琳的期望相沖突。而羅薩琳的理由讓艾文哭笑不得:“我奶奶沒離過婚,我媽媽沒離過婚,到我這里,我同樣不會離婚?!卑某蔀橐粋€被捆綁者,因為沒離婚而不得不讓羅薩琳介入到自己的騙局來。西德妮最大的悲傷和恐懼則是無法確定艾文對她的感情,同時自己也因為吸引著里奇一步步靠近而無法取得艾文的信任。西德妮在被釋放之后,又和艾文為了到底是逃跑出國還是配合聯邦探員破案,徹底洗白案底而產生分歧。此外,由于強烈的情感,包括對財富的貪婪、對他人的占有欲、對自由的渴望等,人越過行為規范,走出井然有序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固有經驗的指導,讓自己或他人面對諸多陰霾、慘淡。如里奇為了導師不肯給自己批巨額資金和免費的酒店,眼看自己的游戲機器就無法開動,膽大心粗的他就對導師大打出手,兩人甚至拿起手槍對峙,最終導師被打得滿臉是傷。這些人與他人無法實現精神協同、矛盾橫生的經歷,都是觀眾熟悉的情感體驗。
拉塞爾在《美國騙局》中,通過各類人的主張、情感沖突,揭示了無限制的欲望對人的負面影響。艾文在與西德妮認識以后,通過讓西德妮扮演所謂的英國貴族,由艾文誘惑美國人進行所謂的“貸款”,他們的“公司”迅速扶搖直上。如果艾文和西德妮能夠就此收斂,兩人也就不會被聯邦調查局盯上,或者如果二人能拒絕里奇這一“客戶”,西德妮也不會被捉拿歸案。之后,兩人就不得不為了戴罪立功而聽從里奇的調遣。而里奇也在品嘗到了“釣魚執法”的甜頭后,一發不可收,自居站在正義的一方而想揪出一眾貪贓枉法的官員。然而也正是欲望的作用,正如艾文所說的,人只愿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事情。在最后面對艾文朋友假扮的律師時,里奇一廂情愿地認為這就是黑手黨的代言者。同樣,艾文和西德妮之所以一開始能夠靠詐騙立足,也與廣大被騙者的自欺欺人有關。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正處于經濟的滯漲期,貿易逆差和外匯儲備的下降刺激了一批投資者的出現,所以他們才會爭先恐后地墮入其中。欲望阻礙了人們對外部事物的感知。
另外,拉塞爾也在電影中標舉了“有情”對“無情”給人生戕害的消解和治愈。電影的結尾是諷刺、令人嘆息的,麥卡因作為為民請命的小政客,卻被判入獄18個月,無可奈何地在愛妻面前被戴上手銬,而其他的不法官員則大多數全身而退,在聯邦調查局宣稱他們的勝利時,一手策劃此事的里奇卻得不到任何宣傳,他的靠“釣魚執法”以出人頭地的計劃實際上已宣告失敗,整場“騙中騙”“局中局”式的鬧劇在一種晦澀的氣氛中走向終點。而對主人公的結局安排亦是別具匠心的。艾文和西德妮這對巨騙情侶,在經歷了一番酸甜苦辣后全身而退,金盆洗手,不僅成功收養了小丹尼,還從銀行貸款,開設了一家合法經營真畫的畫廊,從此退隱江湖。這一結局被認為體現了拉塞爾的別出心裁:“這對巨騙情侶的結局似乎并不能簡單地用‘痛改前非’‘棄惡從善’之類的詞語來加以形容。或許,在導演的心目中,無論世事如何變幻莫測,‘愛情’這個虛幻的非功利的字眼,永遠是獨立于充滿荒謬與騙局的世界中的自成一體的存在,也是人心深處唯一的那一點救贖的希望?!薄睹绹_局》的結局因艾文和西德妮得以過上了安分守己、歲月靜好的日子而具有了一絲慰藉觀眾的暖意。在整部電影中,艾文和西德妮的愛情實際上是與不斷推進的騙局并行的另一條線索。在拉塞爾的設計下,兩性之間的愛情,在人克服了諸多人性自私、軟弱的缺陷后,成為能夠對抗無情、功利的騙局的力量。
《美國騙局》是一部情感充沛的電影,電影多方面地表現了人物之間的情感,觸動著觀眾的情感體驗,也為觀眾管窺美國人于20世紀70年代特殊環境下的心理矛盾、情感波動以及思想變化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角度。從電影獲得的奧斯卡10項提名、《紐約客》等媒體給予的“年度最佳電影”高度評價,以及來自觀眾的票房等優異成績不難看出,拉塞爾也成功地“騙”到了受眾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