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親歷者

畢吉耀?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2016年11月8日,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走進白宮,在“美國優先”和“讓制造業回流美國”的執政理念之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主張變得極度強硬,并利用本國法條對中國祭出全部可以使用的貿易對抗手段,337、301、201、232以及“雙反”等一系列調查紛至沓來。一時間,狼煙四起。
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和光伏產品分別采取為期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分別征收最高達30%和50%的關稅;2018年2月,美國對進口中國的鑄鐵污水管道配件征收109.95%的反傾銷關稅;2018年2月27日,美國對中國鋁箔產品廠商征收48.64%至106.09%的反傾銷關稅,以及17.14%至80.97%的反補貼稅;2018年3月9日,特朗普簽署“對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征收25%和10%關稅”的法令。
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并當場宣布對中國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至此,中美貿易爭端進入公開化階段。
作為回應,中國當然毫不猶豫地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3月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自中美經貿摩擦發生以來,一年多的時間里,中美雙方進行了多輪協商與對話。
隨著第十三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臨近,自9月5日中美牽頭人通話之后有所轉圜的形勢出現進一步緩和。
2019年9月13日,中方決定對新的美國農產品采購實施加征關稅排除。之前,中方公布第一批對美加征關稅商品第一次排除清單,美方也宣布推遲擬于10月1日實施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措施。
“這是歷年以來中美之間在貿易往來上最大的一次爭端,也是歷時最長的一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此次中美貿易爭端的導火索源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突然發難。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正式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大規模征收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特朗普在白宮簽字時對媒體說,涉及征稅的中國商品可達600億美元。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對中國共發起過4次“301”調查。每次調查都曾一度劍拔弩張、看似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但最終均有所轉圜,以簽訂中美市場準入或知識產權備忘錄和協議告終。奧巴馬政府期間,美國發起了針對中國綠色能源補貼的調查。該調查內容落入WTO規則的范疇,中美雙方引入了WTO機制,最終達成了中國資源削減補貼的協議。
在畢吉耀看來,特朗普的目的是希望借“301”調查提高談判要價,壓迫中國在降低關稅、擴大市場準入、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等方面做出讓步,以便為美國企業攫取更多的商業利益,擴大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以減少貿易逆差。“對中國等競爭對手開征高額關稅,是特朗普競選時的重要承諾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減少美國貿易逆差。美方要求中國降低美對華貿易赤字1000億美元,進一步開放市場。但中美貿易失衡責任不在中國,除了貿易方面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儲蓄率低下、傳統制造業競爭力喪失和金融等服務業占比較高。對中國施壓并不能解決美國的貿易失衡問題,也未必能達到特朗普期待的效果。”畢吉耀說。
2018年7月6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宣布,美國將于當地時間7月6日 (北京時間6日中午)起對第一批清單上818個類別、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
“美國發動了迄今為止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為了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中方不得不被迫做出必要反擊。”中國商務部批評指出,美國違反了世貿規則,這種征稅行為是典型的貿易霸凌主義,正在嚴重危害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安全,阻礙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引發全球市場動蕩。
從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開響實行階段第一槍以來,雙方于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在關稅問題上可謂“你來我往”。繼美國逐漸對半導體、塑料、鐵路設備等中國商品加稅,中國也對包括石油、煤炭、鋼鐵產品及醫療設備等美國產品征收關稅。9月18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于當月24日對大約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額外10%的關稅,并宣布自2019年1月1日上調該稅率到25%。中國隨即做出反擊,宣布對約6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額外加征5%~10%的關稅,并發布《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
“應對美方對華揮動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底氣。”畢吉耀回應這一年多以來中美雙方在貿易爭端上的種種事件時表示,“我們的反應可以說是有理有利有節。既然美國要打貿易戰,我們就別客氣,對方打出多少,我們就還手多少。中國有信心有底氣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同時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回應是有一定克制的。我們在積極應對的同時,也一再強調,我們不愿意打貿易戰,但是打,我們也不怕。”
在畢吉耀看來,雙方此次的貿易爭端,既有特朗普突然發難的獨特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他表示,隨著中國實力的發展壯大,中美之間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和高端制造業方面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加強,正在趕上甚至在個別領域超過發達國家,這引起了一些頑固秉持冷戰思維人的“擔憂”。他們視中國為對手、進行“經濟侵略”,散布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試圖采取各種手段遲滯和阻礙中國發展。美國借貿易摩擦發難,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和戰略考量。
“中美貿易摩擦對金融市場、匯率、股市,以及市場預期的影響非常之大。更重要的是,從企業界或者從市場的投資人角度來看,如果說中美的貿易摩擦是一個長期化的趨勢,而且從經貿領域向其他領域擴散,導致中美關系全面的結構性變化,未來我們發展的外部環境、內在條件都會發生深刻變化。”畢吉耀表示。
“我們必須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戰略上,我們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立足自主創新的國內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強抵御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在戰術上,要未雨綢繆,既要強身健體,進一步提高我國產業、產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要有針對性地準備好應對措施和方案。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適當調整外貿政策取向,更加注重貿易的平衡發展。”畢吉耀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即使這次爭端過去,美方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制約和打壓有可能會持續下去。我們必須轉變思路,不能像以前一樣依靠引進技術學習的模式,而是要加強原始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編輯:鄒松霖 zousonglin@ceweekly.cn? ?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