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不久前,一個印度16歲男孩之死上了熱搜。這個男孩沉迷一款叫做《絕地求生》的游戲,連續玩了六個小時后猝死。他的家人沉痛地說,該男孩十分沉迷這款游戲,常常一玩就是數個小時,家里人強制刪除這款游戲后,該男孩以絕食抗議。為此他的家人呼吁政府規范游戲市場,禁止該游戲,不要讓它再毒害其他青少年。
其實,不論國外國內,因為沉迷游戲和各種網絡娛樂平臺而導致的悲劇數不勝數。2017年,福建廈門某醫院眼科門診接待了一位年輕女孩,該女孩自述右眼看不清東西。醫生檢查后發現,她得了急性視神經乳頭炎,在跟女孩交流中醫生得知,女孩有熬夜的習慣,天天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機,一刷就到半夜,由于眼睛過度疲勞,才導致患上了眼病。2018年,山東某市一位男孩,一直沉迷于游戲,躺在床上連續玩了一天一夜沒睡覺,結果導致腦中風,小便失禁,連發出求救信息的能力都沒有。綜合分析造成這種種悲劇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害人的不是游戲和各種娛樂平臺,是我們自己沒有節制的欲望,不能自律地生活。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人手一機的我們,要想從資訊中獲得短期快感太容易了。毫不夸張地說,一天之內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碎片化的網絡資訊帶給我們的誘惑,能夠吞噬掉我們的所有時間。《2019新線消費市場人群洞察報告》顯示,該報告覆蓋人群達6.4億,其中便有4.48億人使用短視頻App。以某短視頻App為例,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一小時,次數為8.4次。睡前看抖音傻樂半宿,早上看頭條點評世界風云人物,中午玩完王者又馬上奔赴“吃雞”戰場。這,就是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常態。不論在地鐵、公交車上,還是在商場和餐廳,每個人都“機不離手”,沉浸在碎片化資訊帶給自己的感官快感中無法自拔。
閑來無事刷知乎,看到有人提了一個調查性的問題:什么東西年輕人不能碰?結果獲得認同感最多的回答便是“年輕人最不能碰的東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件。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因為,你一旦沉迷于這種軟件,輕則占據你的大部分時間,消磨你的斗志,讓你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判斷力和自控力,重則影響了事業,毀掉了前程,讓你像吸食鴉片一樣,迷失在廉價低質的快樂中難以自拔,變成一個廢人。人,一旦屈從并投降于這種毫無節制的生活,讓自己在欲望的誘惑下隨波逐流,那么人生只會剩下無盡的空虛。
小張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自我放縱期。那段時間的他,因為失戀、失業,情緒陷入低谷。為了轉移注意力,他開始過上了黑白顛倒的生活。每天晚上不睡,流連于各大短視頻平臺,為自己喜歡的主播捧場,有時候一晚上打賞上千元;他玩王者,可以從傍晚玩到第二天凌晨;看網絡小說,可以抱著手機持續看七八個小時,直到天亮還舍不得撒手。就這樣惡性循環一段時間后,他的身體出了問題,各種不適困擾得他生不如死,去醫院一檢查,他已患上嚴重的腸胃炎和腎結石。對此醫生給了他警告,再不改變生活方式,病情惡化神仙也救不了他。醫生的話,讓他心驚,但他卻還是管不了自己,雖然下決心要改變,但每每卻身不由己,他明顯地感覺到,在對時光的消磨中,他的思維變得越來越麻木遲鈍。他的狀態就像大多數人的生活縮影,一邊熬著夜,一邊為自己的健康擔心;一邊瘋狂點外賣、打游戲,一邊掩耳盜鈴式地提醒自己要自律,要走出這種狀態,過上正常的生活。而一旦這些低密度、高反饋的東西充斥大腦,被舒適圈所綁架,人就真的變成了不善于思考、讓自己在欲望的支配下隨波逐流的動物。
所謂快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消耗型快樂,二是補充型快樂。有調查顯示,越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越是會用一種消耗型的方式來尋找自己的快樂,比如迷戀網絡賭博、電子游戲、吸食毒品;越是處于高層次的人,越是會用一種補充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跑步、閱讀、學習。這些滿含正能量的快樂,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收益與提升。因為真正的快樂絕不是放肆生長的欲望的滿足,而是克制且向上的成長驅動。自律給你自由,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走起來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只有敢于打破自己的慵懶,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從現在起,你要跟沉迷與慵懶做長期的斗爭,給自己制定一個明確的人生規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運動、學習、提升自己之中,走出舒適區,勇敢地去嘗試新事物,過有節制的生活;不要怕苦怕累怕失敗,更不要安于現狀,學會去做那些對自己有益的事情。相信你會發現,原來真正的快樂,并不是簡簡單單所獲得的廉價的快感,而是你不斷去攀登一座座人生的“高峰”時,所到達理想的頂峰時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