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 李大光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大跨越的70年,也是人民軍隊大發展大跨越的70年。70年來,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是中國軍事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展階段,國防建設更加堅固。特別是十八大以來,軍委習主席依法治軍、鐵腕反腐,嚴懲軍中蛀蟲,我們的鋼鐵長城變得堅不可摧。在黨中央、習主席的統領下,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軍正以豪邁步伐向著世界一流軍隊挺進。
自從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以來,我軍已經走過了92年的光輝歷程。經過22年的革命戰爭,共產黨領導的這支人民軍隊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解放了全中國,鍛造成一支無堅不摧的革命軍隊。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軍也進入了壓縮調整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前10年,人民解放軍在擔負繁重作戰任務的同時,抓緊時機連續進行了4次大規模精簡整編,完成了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聯合軍隊的過渡,軍隊數量由最高時的600余萬人減至200余萬人,初步建立了科學合理的編制、體制,軍隊的質量建設迅速提高。由于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復雜等多種原因,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軍仍然呈現規模龐大體制、編制臃腫的狀態。

1978年5月13日,鄧小平在同總參謀部領導談話時,針對“文革”對軍隊建設的破壞,曾形象地指出:“我們軍隊的狀況,還是1975年講的,就是三種狀況:軟、懶、散;五個字:腫、散、驕、奢、惰。”他語重心長地說:“這么龐大的指揮機構,指揮戰爭是要打敗仗的。”當時的國際安全環境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仍然是美蘇兩極對峙狀態,但世界大戰在較長時間是打不起來的,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另外,在全球范圍內正在興起一場新技術革命,并深刻影響現代戰爭形態和軍隊建設。根據國際安全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對軍隊實施精簡整編改革。改革開放40年來,我軍經歷1982年、1985年、1988年、1997年、2003年和2015年的六次精簡整編,全軍總員額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510余萬人,到2015年精簡整編完成時下降為200萬人。人民軍隊由精兵之路走向強軍之路,目前正在向世界一流軍隊邁進,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為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深入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2015年,黨中央、習主席啟動了一場脫胎換骨的國防和軍事改革,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徹底變革,取消了運行多年的總部制,改“四總部”為15個職能部門,改7大軍區為5大戰區。2017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莊嚴向世界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人。此次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按照精簡高效原則,堅持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在兵力規模構成方面重點實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化:“著力優化軍兵種結構,壓減陸軍規模,組建戰略支援部隊,使軍兵種結構更好適應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需求;著力優化軍兵種內部力量結構,統籌傳統作戰力量與新型作戰力量發展,推動了軍兵種建設戰略轉型;著力優化力量布局,依據不同戰略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調整力量配置重心,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構建了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布勢。”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國防和軍隊改革大刀闊斧、蹄疾步穩,邁出了構建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的歷史性步伐,在改革征程上不斷創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進程中,我軍邁出了強軍、興軍的歷史性步伐,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建設一支掌握先進裝備的人民軍隊,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的武器主要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而且多數是美、日等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及大戰期間生產的,性能較差、品種繁雜。
于是,我國從仿制到研制,來縮小與世界軍事強國的技術差距。其中以仿制為起點,縮短武器研制時間,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路子。從 1954年開始,依據《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協定》,我國開始從仿制蘇式淘汰的舊裝備轉向仿制蘇式現役裝備。經過不懈努力,在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先后試制成功近百種武器,包括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大口徑榴彈炮、小口徑高射炮、野戰炮及配套彈藥、多型號雷達、裝甲輸送車;到了60年代,我國先后仿制成功各種類型戰機和各類艦艇,還有各類導彈。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的武器裝備相繼裝備我軍部隊,從而大大縮短了我軍與外軍常規武器裝備的距離。我軍的常規武器裝備也完成了從購買、仿制到自主化的歷史性跨越。
緊接著,我國向尖端技術進軍,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制。經過千百次試驗,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于1964年10月爆炸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7個月,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飛機空投原子彈空爆試驗,有了可以使用的核武器。1967年6月17日,我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第4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火箭將“東方紅1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是對我軍現代化建設強烈的沖擊波,極大地改變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建設和發展軌跡。全軍上下深深感到,當今時代的戰爭已經不是過去的機械化戰爭,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為實現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和新的國防科工委于1998年4月5日正式成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以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事電子6大行業的11個大型軍工集團為主體,由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紡織、有色金屬等行業相配套,涵蓋科研、實驗、生產、教育等各領域的國防軍事工業體系。
進入21世紀,高科技大量運用于軍事領域,已使戰爭樣式、特點和規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一代主戰坦克、反坦克武器、導彈驅逐艦、新型戰機、機動遠程戰略導彈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其技術性能有的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軍事電子信息裝備初步實現數字化、綜合化、一體化,保密和抗干擾能力有了新的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站在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著眼于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需求,積極構建適應打贏信息化戰爭要求的裝備體系,加快推進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航空母艦、第四代坦克、第五代戰斗機、高超音速導彈等“大國重器”實現零的突破,新型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大型艦船、高性能戰斗機等一大批骨干裝備批量列裝部隊,基本建成要素齊全、功能完整的武器裝備體系,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武器裝備發展道路。
先進的軍事理論,歷來是軍隊建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軍事行動的先導。一支軍隊要想成為強大的精銳之師,必須不斷提升軍事理論創新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世界軍事發展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我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加強理論武裝和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現代軍事理論體系。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問世,使中國的兵學理論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方法論用于軍事理論的創造,提出了許多前人沒有發現、也無法發現的民族解放戰爭指導規律,軍事理論的發展終于出現了新的飛躍。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形成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等一系列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軍事領域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新成果。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與國防斗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科學體系是由關于中國革命戰爭、國防問題的基本原理、原則而構成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而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
改革開放時期,我黨的軍事理論在毛澤東軍事思想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創新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軍建設也隨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形成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冷戰結束后,國際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新軍事變革深入全面展開,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國內改革開放深入展開,形成了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科學理論體系。進入21世紀后,根據新世紀國際戰略格局、國家安全形勢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我國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軍事戰略、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進行了理論探索,形成了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的思想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后,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強軍思想。習近平在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后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巨大理論勇氣和戰略智慧,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做出深邃思考和戰略籌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明確了強軍興軍的使命任務、目標方向、原則制度、根本指向、戰略布局、重要路徑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從而形成了一個邏輯嚴密、意蘊深遠的習近平新時代強國思想的科學軍事理論體系。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懈探索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黨領導打贏革命戰爭和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是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認識的重大升華。
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軍民兩用原則,是新中國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共同探索形成的戰略思想。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創造性地提出正確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形成“軍民兼顧”戰略思想。第二機械工業部于 1956年制定了“平戰結合、軍民結合、以軍為主、寓軍于民”的國防工業發展方針。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黨科學分析和準確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為開創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冷戰結束以來,當代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理和作戰樣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依賴性空前增強。世紀之交,我黨明確提出建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工業新體系,注重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促進了經濟和國防兩大建設的緊密結合。
進入新時代,我黨著眼于解決深層次矛盾,創造性地提出軍民融合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敏銳洞察和深刻把握新形勢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對軍民融合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決策。2017年6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重大舉措。”2017年1月,中央成立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軍民融合發展的航向航程,擘畫了遠景藍圖,軍民融合重大改革明顯提速,系列政策密集推出,軍民融合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為推動軍民融合改革不斷深入,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于2018年3月2日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和遴選標準,努力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