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必得
古人上學,沒有年齡限制,有三四歲上學的,也有八九歲上學的,窮人的家孩子有可能終生不上學。
學童第一天上學,必行開蒙禮。
第一步,自正衣冠,來到孔子像前,雙膝跪地,九磕首,再給老師三磕首。
第二步,老師以毛筆蘸朱砂液,在學童眉心點一顆紅痣。“痣”喻“智”,這一點,就算是開啟了智慧之門。
第三步,學童用力擊鼓,以喻“茅塞頓開”,學童擊鼓的同時,需大聲喊出自己的決心和愿望,鼓聲越響,孩子的志向越遠大。
第四步,老師指導學童學寫第一個字:人。讓孩子明白,要有高深的學問,必須先學會做人。
1949年以后,學校不再給學童舉行開蒙禮。近年來,一些注重國學教育的學校,悄悄恢復了開蒙禮。
弱冠禮即男人的成人禮。男子年滿二十歲,稱為弱冠之年,已成年卻又不夠強壯,故稱弱。男子二十歲生日那一天,家里會請來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啟祠堂門,在列祖列宗面前,為他舉行加冠之禮。
受冠者需受冠三次:第一次是黑麻布做的緇布冠,表示從今天開始有參政資格,當研習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成為有用之材;第二次是白鹿皮做的皮弁,即軍帽,表示男子有保家衛國之責任,當國家需要的時候,必須挺身而出;第三次是祭祀儀式上戴的素冠,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典禮,對家中大事有決斷權,可以當家作主了。
三加冠之后,加冠禮上最尊貴的長者會賜給受冠者一個字。古代男子除了“名”之外還有“字”,字就是加冠禮上由長者所賜的。從此以后,只有長輩才可以叫受冠者的“名”,平輩和尋常人則只能稱呼他的“字”,以示尊重。比如李白,字太白,稱呼其李太白,才是尊重。
婚禮是唯一由古至今綿延不絕的禮儀,即使在“破四舊”的革命年代,婚禮也沒有被革命掉,只是簡單一點而已。
傳說,中國最早的婚禮儀式是由伏羲氏制訂的,上古時期的甲骨文中,已有關于婚禮的記載。婚禮,最初為“昏禮”,因為古人相信黃昏是一天中最美好吉祥的時刻,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后來,慢慢演變,才成為“婚禮”。《禮記》中有對婚禮的詳細敘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中國大部分地區,至今保持黃昏舉行婚禮的習俗,迎親隊伍早早接到新娘子,也會在外面轉圈,直到天黑時分,新娘子才會踏進新郎的家門。
世界各地各有各的婚禮儀式,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是結婚戒指。婚戒最早出現于古埃及,在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小圓環表示永恒之意。公元860年,羅馬教皇尼古拉斯一世頒布教令:婚禮上必須要有互贈戒指的程序。
如今,即使最傳統的中式婚禮,也少不了結婚戒指。
葬禮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民族每個地區習俗都不一樣。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一致的講究是葉落歸根,即死在他鄉的人,家人會想方設法使其遺體回到故鄉,入土為安。2007年,趙本山主演的電影《葉落歸根》,表現的就是千里背尸回故鄉的故事。有些民族處理死者遺體則比較簡單,扔進大海,或者一把火燒掉。
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中國葬禮的傳統文化印記已日漸淡化,尚能感覺到古老氣息的,可能是湘南地區的葬禮,他們在葬禮上唱《詩經》,最常唱的是《蓼莪》、《螽斯》和《麟之趾》,那些以宮商字譜流傳下來的曲子,唱起來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