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方言
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關鍵看兩點:一是城里人愿意到鄉村去;二是當地人愿意留在農村。如何才能做到“愿意去”和“愿意留”?生態宜居是關鍵。
生態宜居包含了“生態”與“宜居”兩個互相并列的概念。其中,“生態”指自然資源保護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宜居”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改善基礎設施,水電氣路房是宜居最基本的條件,是農村實現“愿意去”和“愿意留”的物質前提;提供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讓民眾享有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健全農村公共服務,教育、醫療、衛生是居民應享受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務;保障社會秩序和諧,宜居不僅要考慮物質生活的豐富,也要關注居住環境是否使人心情舒暢。
長期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特別是2006年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城鄉基礎設施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地區間的差距更大。我國現有51萬個村,分屬2萬多個鎮和1.2萬個鄉,鎮轄村與鄉轄村以及老區、邊區、民族地區所轄村的差異明顯。如農村飲水安全、公路交通、通訊方面,鄉轄村莊分別低于鎮轄村10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15個百分點。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更是農村人居環境的短板。一是農村垃圾處理水平較低;二是污水處理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凹地。2017年全國有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的村為17.4%,中部、西部為12%,東北地區僅為7.8%,農村改廁更是難點。這些情況表明,要實現農村生態宜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無疑是重中之重。為此,2018年國務院出臺了《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方案》,提出了6個治理目標,即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生活污水、村容村貌、村莊規劃治理、建管機制,并根據東中西部以及農村、城郊等不同類型,分別提出了要求和治理目標。
在工作層面上,推進生態宜居要以“清臟、治亂、增綠”六字為抓手(清臟即清理垃圾污水;治亂即治理農村亂建亂蓋房;增綠即鄉村生態修復),做好四件實事。一是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二是加強農村生產生活污水治理。對于流入河道的田間污水,要實施田間攔截工程,加強河道疏浚清淤,南方河網地區要加強水田排放水監測,通過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抑制富養化物的生成。三是實施廁所革命,必須在糞污處理方面采用新技術,以緩解農村實現現代生活方式后帶來的用水壓力。四是提高鄉村生態質量。鄉村生態質量的具體表現為山要青、田要綠、林要密、河要暢、水要蓄、地要濕、湖要連。盡管近些年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擴大了國土綠化面積,生態環境大為改善,但是我國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產品短缺的國家,人均森林面積為世界人均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1/7,森林質量還有待于提高,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濕地)涵養水源等任務十分艱巨。
生態環境的修復和農村環境的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久久為功的過程。必須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決心,一任接著一任干,才能取得成效。
中國地域面積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收入差異不可避免,但是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應該是均等的。生態宜居的本質是為農村提供與城市相同的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