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傅傳耀
1941年,我國茶葉科學研究先驅之一的李聯標先生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茶場工作期間,發現務川大樹茶、習水大茶樹,開啟了中國古茶樹研究的大門;1980年,貴州省晴隆縣與普安縣交界處發現四球茶茶籽化石,將世界茶歷史推進了164萬年。貴州是茶的故鄉,存在著許多珍稀特異古茶樹資源,是寶貴的茶樹基因庫。
隨著貴州省茶產業的加速發展,貴州古茶樹資源被不斷發現,經國內權威機構及有關專家深入考察發現,貴州境內古茶樹資源豐富,分布范圍廣,全省9個市(州)61個縣(市、區)均發現有古茶樹,是我國野生喬木大茶樹和灌木古茶樹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貴州省古茶樹達120萬株以上,其中相對集中連片1000株以上的古茶園達50處,樹齡200年以上的古茶樹15萬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萬余株。古茶樹數量、類型、樹體大小等均是我國保存茶樹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為有效保護全省古茶樹資源,規范古茶樹的科研、培育和利用等活動,2017年9月1日,全國首部省級層面關于古茶樹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貴州省古茶樹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對貴州省古茶樹定義、保護管理、開發利用、法律責任做了明確的界定,具有很強的約束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使保護和合理利用貴州古茶樹資源走上法制化軌道。
為保護貴州古茶樹珍貴稀缺的生物資源,本次貴州組成“申遺工作小組”,邀請國內外有關機構參與,正式啟動貴州古茶樹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申遺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全世界了解貴州,了解貴州古茶樹,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貴州古茶樹資源。通過申遺,將進一步弘揚貴州茶文化,增強人們對貴州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對促進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
在貴州,有茶山的地方,就有“金山銀山”。茶產業已經成為貴州大生態戰略行動和大扶貧戰略行動的重要抓手,湄潭、鳳岡、石阡等茶區的百姓,因茶脫貧、因茶而富。茶產業成為了貴州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的一張亮麗名片。
(上兩文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肖知潞根據2019年6月27日虞富蓮、傅傳耀在“中國古茶樹群高峰論壇——探尋世界茶樹發源地”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