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70年代末,計算機進入中國。為英文打字而設計的鍵盤,26個鍵就能拼出所有英文單詞,但想用它輸入數以萬計的漢字,那時根本不可能。漢字的特性使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嚴重落后于西方國家。
在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下定決心要把漢字輸入計算機。他把12 000個漢字逐一手動分解整理成12萬張卡片,統計歸納出600個字根,但600個字根需要600個鍵。王永民又不斷精簡字根,壓縮鍵位,每壓縮一個鍵位,需要把之前排好的字根組合推倒重來。從180鍵到90鍵、75鍵、62鍵……王永民每天啃燒餅度日,一干就是4年。
1982年隆冬,王永民帶著優化了的36鍵方案來到保定華北終端廠上機試驗。那年冬天格外冷,但王永民的心里卻像燒著一團火一般。經過一次次編寫程序、調試,當他用鍵盤通過自己的編碼把漢字敲進計算機的時候,眼淚嘩地涌了出來。
不過,試驗成功沒兩天,王永民又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認為他“瘋了”的決定——放棄36鍵,做25鍵。在同伴們看來,36鍵方案在國內已經是開天辟地頭一個了,可王永民就是杠上了——他發現36鍵方案因為字根占用了數字鍵,輸入數字時需要切換,有些麻煩,難以實現快速盲打。
寒冬里,他把自己關在小旅館里數日,反復試驗,終于發明了一種叫“末筆字型識別碼”的方法,把36鍵方案成功升級為25鍵方案,完成了世界上漢字輸入技術的“登頂一跳”。這就是后來流行的五筆字型輸入法。
為什么叫五筆?因為漢字幾乎都是由橫、豎、撇、捺、折組成。采用五筆字型輸入法,每個漢字最多只需四碼就能完成輸入,而且幾乎不需要選詞,可以實現盲打,讓漢字與計算機無縫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