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蘭

[摘要] 目的 探究重癥患者高血糖護理和血糖調節的成效。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8年5—10月收治的104例危重患者,將52例患者以隨機分配的方法分為觀察組進行高血糖護理。同時,血糖控制在6.6~8.6 mmol/L范圍內。另有52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對這兩組患者的感染率、ICU停留時間,死亡率等數據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的死亡人數、ICU住院時間、感染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展危重患者的護理和調節高血糖能夠有效地促進患者康復,值得后續的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危重癥患者;高血糖護理;血糖調控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9(a)-0113-02
危重患者中應激性高血糖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創傷、手術、急性應激反應和感染引起的。重要的是要注意ICU患者的生命體征。因為危重癥患者不同于普通患者,他們時刻面臨病情惡化的危險,甚至可能出現休克或病危等異常情況,臨床上必須更加注意。因此,為了防止危重患者的病情加重,應當對其血糖水平密切監測并做到及時控制。基于此,為了提升臨床護理效果以及促進患者康復,醫院2018年5—10月認真地觀察和分析入院的重癥患者104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選擇從2018年5—10月的104名重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按照隨機抽取的方式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在觀察組中,男性患者為32例,女性患者為20例。年齡36~72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1.23±3.58)歲;其中,共有19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15例患者發生了創傷,18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35:17,患者的年齡為38~70歲,平均年齡為(53.36+3.20)歲;其中,20例存在呼吸障礙,出現創傷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分別為12例和20例。另外,研究之前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書。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基本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而具有比較性。
1.2 ?方法
對照組(n=52)接受了常規護理,護理內容主要包括皮膚護理、常規給藥、生活指導、氣管護理等方面。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血糖動態監測和血糖控制[1]。采取的對策如下: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相比于普通患者,危重癥患者的抵抗力較差且病情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血糖指標以及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嚴密的監測。同時還需要關注患者的表情變化狀況、血糖變化狀況以及其他可能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的疾病[2]。②注重心理干預。通常而言,危重癥患者會有較大的心理負擔,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時也擔心會給家人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以及其他的消極情緒。護士需要經常向患者傳達家人希望其好轉的想法,同時認真傾聽患者的各種需求以及內心的感受,回答他們對自身疾病的疑慮,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疾病,能夠主動地配合治療[3]。③血糖調節。當患者的血糖水平偏離正常值時,需要分析患者自身情況的基礎上,參考穩定的血糖指標及時給予患者降糖治療胰島素,降低血糖指數,及時調整血糖水平。④動態監測血糖濃度并靈活控制。增加對患者血糖水平的監測次數,確保其血糖水平處于6.6~8.6 mmol/L范圍內,及時通知醫生血糖異常的情況,并做出合理控制。⑤加強基礎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科學合理地飲食,防止攝入高糖、高脂、高鹽食物,根據患者狀況保持最佳的滴液速度,重視對輸液部位的按摩或熱敷,防止該部位出現硬化。⑥急救。護士在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過程中,需要實時監測患者的血糖,并在發現患者膚色異常變化、血壓驟降、呼吸窘迫等癥狀后,務必啟動應急救護預案[4]。
1.3 ?觀察指標
確定3項觀察指標,即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感染率,ICU停留時間,危重患者死亡率。
1.4 ?統計方法
將采集到的數據信息,如ICU停留時間、患者感染率以及死亡率記錄到SPSS 18.0統計學軟件中,并對數據做好統計的處理。置信區間為數據的5%波動。計算感染率和死亡率。結果用病例[n(%)]表示,并通過χ2檢驗進行比較。ICU的停留時間通過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進行測量。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52名觀察組患者入住ICU(9.68±3.57)h,15例感染,28.85%的感染率,7例死亡,13.46%的死亡率。對照組52例重癥患者入住ICU(20.58±2.41)h,25例感染,48.08%感染率,16例死亡(死亡率30.77%)。ICU停留時間(t=18.248,P=0.000),比較兩組間的感染率(χ2=4.063,P=0.044),兩組間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22,P=0.033),見表1。
3 ?討論
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即為血糖水平,簡稱血糖。小腸中的葡萄糖經過消化處理后進入血液,并隨著血液輸送至各個器官或組織,最終到達機體細胞。因此,為細胞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質便是葡萄糖[5]。持續的高血糖濃度可能出現低血糖或高血糖,并最終出現了糖尿病。因為ICU中重癥患者具有其特殊性,他們通常具有應激反應,同時其血糖水平也處于高位。在接受腸外營養和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血糖水平極易升高,這種狀況將會導致其病情加重,以及產生危及患者安全的并發癥,患者的身體的抗病能力較差,進而導致應激性高血糖出現[6]。臨床上,很多危重癥患者會因手術,創傷,感染和壓力反應而患有壓力性高血壓。一旦這種狀況出現,不僅要對患者進行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還應當對無法進食的患者給予腸外營養。當患者的肌體存在炎癥時,為其施以糖皮質激素藥物,將會導致危重患者的血糖癥狀異常。隨著癥狀的加重,會出現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嚴重時會造成患者的感染,甚至出現死亡,導致危重病患者的生命面臨巨大威脅。因此,對危重癥患者采取有效的高血糖控制方案,以及相應的護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比于從未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過糖尿病經歷的患者表現出較強的高血糖耐受性。由于不能忍受持續性高血糖癥造成的痛苦,無糖尿病史的患者容易損害自身免疫系統,造成患者的微循環障礙,最終使得患者的器官功能衰退甚至器官衰竭。對危重患者及時進行胰島素治療具有釋放組織中炎癥因子,促進內皮一氧化氮釋放和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減輕危重患者的持續性高血糖,保護患者的器官擁有正常的功能,防止患者出現生命危險。在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高血糖護理:心理護理,監測生命體征,血糖調控,基礎護理,保持血糖在合理的范圍內,急救治療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血糖水平出現異常波動,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該次研究結果表明,接受了血糖調控和高血糖護理方案之后,觀察組患者的ICU停留時間、感染率以及死亡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危重患者開展高血糖護理和血糖調節可以控制其血糖水平,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
[參考文獻]
[1] ?丁海艷,陸翠玲,唐靜.危重癥患者高血糖護理及血糖調控對預后的影響分析[J].心血管外科雜志,2018(7):565.
[2] ?劉京菊,沈棫華,吳竹林.危重癥患者高血糖護理及血糖調控對預后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2(5):23-24.
[3] ?劉三金.危重癥患者應激性高血糖護理及血糖調控對預后的影響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174-175.
[4] ?連麗華.危重癥高血糖患者進行血糖護理干預的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6):159-160.
[5] ?趙雅斐.外科護士對急危重癥患者應激性高血糖的護理干預[A].河南省護理學會.2013年河南省外科現代護理理論與循證實踐新進展學習班—創傷急救護理學組分會場論文集[C].河南省護理學會:河南省護理學會,2013:6
[6] ?李梅英.危重癥患者高血糖護理及血糖調控對預后的影響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9):19.
(收稿日期: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