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先導和重點,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產業革命。為使農村產業革命盡快取得成效,省委主要領導提出了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形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實施路徑,并強調通過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干部培訓、督促檢查、追責問責“五步工作法”壓實責任,環環相扣抓落實。
這是一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政府自上而下強力推動的農村產業革命,是有關農村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干部工作作風的一場大變革,其實施路徑體現了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選擇產業就是要根據由要素稟賦條件決定的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幫助各地選擇好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培訓農民就是要根據產業發展要求,有針對性地教會農民生產技術和經營訣竅,使其懂得如何圍繞市場而進行生產經營。技術服務就是要根據企業、合作社和農戶需求,嚴格再生產各環節的技術標準,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資金籌措就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引導更多資金流向農業和農村,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組織形式就是要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傳統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導入大市場,提高生產組織化水平。產銷對接就是要通過“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等方式和實施“黔貨出山”行動,建立穩定的供銷渠道,拓展市場需求。利益聯結就是要通過“三變”改革和股份合作等,明確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等利益相關方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份額,引導各方形成穩定預期,合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基層黨建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農民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帶領農民積極投入農村產業革命。
實踐證明,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是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成功模式。2018年,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第一步—農業結構調整初戰告捷。全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785.19萬畝,新增高效經濟作物666.67萬畝,經濟作物比重提高到35%;生態畜牧業加快發展,生態家禽、禽蛋產量同比增長42.9%、23.7%。隨著農業結構的改變,一系列積極效果初步顯現。一是增加了高質量有效供給,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達到249個,“蝦子辣椒”“興仁薏仁米”和“威寧馬鈴薯”榮獲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形成了長順綠殼蛋雞、烏蒙烏骨雞等區域性公共品牌37個。二是更好地滿足、引導和創造了有效需求,貴州生態特色農產品日益風行天下,市場需求持續增加。三是經濟效益明顯提升,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高效替代作物畝均新增純收益3079元,合計新增總純收益205.28億元,相應增加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四是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升,貢獻率由2017年的9.26%上升到2018年的11.32%,提高了2.06個百分點。
農業結構調整只是邁出了農村產業革命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農村產業革命不等于農業結構調整,也不僅僅是農業和農村的事,它需要農村三大產業的聯系互動,也需要城鄉全域一體互動;在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今天,它甚至需要我們放眼世界。在貴州這樣一個小農經濟在農村仍占重要地位的欠發達地區,實施好如此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
當然,市場經濟最終是由市場說了算。在推動農村產業革命的過程中,干部要帶領群眾學習認識市場經濟規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而不能取代市場、超越市場亂作為,否則就可能會增加農村產業革命的社會成本,甚至使農村產業革命遭受挫折和失敗。就拿“八要素”之一的產業選擇來說,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最終要由市場主體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根據市場信號做決策;政府要做的是為市場主體提供高質量的相關信息平臺,讓市場主體能及時獲取和正確分析信息并做出相應決策,而不是代替市場主體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