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華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增強群眾感情,不僅需要“零距離”,關鍵還要“心貼心”。即使距離很近心不相通,往往形同陌路,而心里相通、相融,就會團結一心,形成強大力量。
增強群眾感情,是干部的一門必修課。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抓好主題教育,要注重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如何把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找全,把措施訂準并徹底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走群眾路線,增強群眾感情,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而增強群眾感情,就要把心交給群眾,既要“零距離”,還要“心貼心”,做到心與心相通、相融。
把心交給群眾,就要平等對待群眾。干部對待群眾的態度往往直接影響干群關系。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應當“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干部和群眾。必須使人感到人們互相間的關系確實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給他的”。革命戰爭年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之所以打不垮,就是因為與群眾心連心,有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現如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越復雜,就越要與群眾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只有平等對待群眾,把心交給群眾,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把心交給群眾,就要與群眾心里相通。干部在群眾心目中的分量,不是空間距離有多近,而是心里有多近,心靈是否相通?心靈不通,心中沒有百姓,即使與群眾近在咫尺卻很難“心貼心”,貌合神離,最多只能是“粘”在一起或者“捏”在一起。只有心靈相通,內心深處才會認可,才會如同魚水而不是“油水”。楊善洲在市里、焦裕祿在縣里,盡管距群眾十幾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卻與老百姓“心貼心”,主要緣于他們心里裝著老百姓,與群眾心靈息息相通,沒有任何隔閡,群眾才愿意買他們的“賬”。
把心交給群眾,就要與群眾心里相融。干部和群眾融為一體,不是表面的“粘貼”,而是心靈的融合。粘貼的只能是身體而不是心靈,心靈融合的是感情,是像焦裕祿“心里只有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那樣的真摯情感,而不是作秀,也不是裝腔作勢。干部心里裝著群眾,自然就會把這種真摯情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為群眾辦實事、出實招……也許這些事情微不足道,但,只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就會結出累累碩果。
然而,這些道理雖然淺顯,卻未必都能做得好。現實生活中,少數干部心里沒有群眾,甚至有的害怕見到群眾:一怕群眾找麻煩。修道路、挖水渠、辦企業,一個個“項目”應接不暇;二怕群眾提意見。入學難、看病貴、房價高,一個個“難題”眼花繚亂;三怕群眾發牢騷。服務差、作風松、水平低,一個個“窗口”影響形象。一些干部即使偶爾“碰見”群眾,也是不冷不熱地寒暄兩句,心不在焉地問候兩聲,雖然看似“零距離”,實則有千里之遙,彼此之間好像有一座無形的“墻”。
去掉這堵“墻”,并不需要太高的工作藝術,也并不非要做出驚天動地的成績,而在于從點滴做起:解決好困繞群眾的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問題,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真心和真誠;解決好城市交通擁堵,讓老百姓出行暢通……如此,干部的真心行動將會換來群眾的真心擁護,干群之間不僅實現了“零距離”,還做到了“心貼心”。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黨來自人民、根基是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增強群眾感情,既要“零距離”,還要“心貼心”。只有“心貼心”,干部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眾才會一心一意聽黨的話、跟黨走,黨才能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