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詩平
當前,各地縣(市、區)黨政機構改革正在加緊“施工”,機構設置過細、職責交叉重疊等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基層事業發展出現許多積極變化。在基層黨政機構改革中,干部人事安排備受關注。但從目前的調整過程來看,職業懈怠感、晉升焦慮感、工作迷茫感等苗頭性心態,在部分干部身上有所顯現。
機構改革必然意味著一部分干部要面臨進退留轉的選擇。然而據半月談網報道,現在有的“一把手”想借機構改革之機卸去身上的重擔,去一些清閑崗位度日。干部心氣浮動的這種苗頭,已經讓一些工作不好開展了?,F在一些重點項目布置下去,還要給分管領導做思想工作,不然不愿意干。一些縣紀委書記和鄉鎮黨委書記對半月談記者坦言,在此次機構改革中,一些領導干部出現明顯的卸責心態,有的甚至將改革當做不作為的“擋箭牌”,有的“看破紅塵”、不想事業,只要保證待遇就行,占著位置混日子,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機構改革的目的本是為了精簡機構,提升效能,體現中央要求的“優化協同高效”原則。為何一些地方的一些干部反而失卻了精氣神,借機卸責,不愿作為,懈怠情緒蔓延,患上了迷茫癥?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干部認為當下的官是越來越不好當了——首先,是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以前超發獎金、超配職數等干部激勵手段不再可行,有的干部深感缺少“抓手”,工作不好推動,壓力日增。其次,由于權力監督越來越嚴格,風險成倍增加,一般不敢伸手,當官不再有“油水可撈”。此外,還有一些官員,因為以往跑項目、搞接待過程中,難免有些合舊例不符新規的“隱疾”,擔心不能平安落地,便想著不如及早退位,不是矛盾焦點,就不會總有人盯著。
其實,官是越來越難當了還是越來越好當了,正如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一樣,不好妄下結論。近年來,中央從作風建設入手,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規定、禁令、要求,并且執行越來越深入,雖然有的干部感到不自在,但更多的人感到是為自己松了綁。干部外部環境較之以前好了許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說到底,一些干部在機構改革之際患上了迷茫癥,是其自身的不良心態作祟所致。機構改革是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適應了時代發展,回應了群眾關切。在黨政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官好當不好當,關鍵是怎么當。好官在“官不好當了”的情況下,更會堅持執政為民、廉潔從政、奮發有為,覺得官更好當了;不好的官即便享受著某些“特權”,仍會想方設法去欺壓百姓、以權謀私甚至貪污腐敗。
習近平同志之所以一再強調不忘初心,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黨員忘記了初心。筆者認為,機構改革了,干部的初心不能改。各級干部只有堅守初心,才不會在機構改革之際猶豫觀望、不敢擔當、思想懈怠、迷茫不已,才能毫不畏懼地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地在改革大潮中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