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
2020年初,中國將正式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工作,以更好解決分級制度下統計口徑不一致問題。準確的統計數據是治國理政的基礎性工作,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此次統一核算GDP的決定,客觀上也有助于打消外界的一些質疑。
即便如此,可以預計外界對于中國GDP及其他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會有質疑。對于這種長期存在的質疑,既要理性看待,也要洞悉其背后的話語權博弈。
西方、尤其是美國為何經常質疑他國的統計數據?一方面,這是美國作為大國的能力體現。質疑一國數據的前提,是需要對該國的經濟、社會等情況有長期、系統的研究,同時要具有提出質疑的攻擊點和邏輯性。這種能力并非一般國家所具備,只有具有大國視野和國別分析能力的國家才能擁有。
另一方面,這是美國干預和影響其他國家的重要手段。數據的統計和發布本是一國主權范圍之事。但是,美國通過質疑他國統計數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了他國的主權,而且還借此取得影響他國的優勢。美國往往通過統計數據質疑來配合其外交,當其需要打擊對手時,往往會公布一些對對手國不利的數據,激起對手國國內民眾的不滿和仇恨。這在美國掀起的各起“顏色革命”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貧富分化等統計數據,尤其經常被美國所使用。
在中美關系中,統計數據也是經常引發兩國爭論的一個矛盾點。從上世紀90年代的糧食數據統計,到中國債務實際規模,再到中美貿易戰中的各項數據,表面上是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問題,實際上都涉及話語權的問題。
從中美統計數據交鋒看,美國往往是質疑和挑戰的一方,中國則是被動應對解釋的一方。中國作為大國,確實需要提升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這是大國治理改進的應有之義,也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之為。中國統計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統計數據的日益精準,體現了中
國的進步。但是,在統計數據方面,中國不能只滿足于回答和駁斥外界的不實指責,也要學會研究和監督其他國家的統計數據。中國要認識到統計數據背后所隱藏的國家權力問題。美國借用統計數據來服務國家外交這是客觀現實,也是美國外交特色所在,其依托的是美國的綜合能力。中國既要提升統計國內經濟數據的能力,也要著力加強對外部經濟數據的統計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對外統計數據的重要性不亞于對內統計數據的重要性,而且所需要的能力甚至要高于對內統計的能力。這需要中國加強對對象國的深入研究,綜合運用各種大數據,提高在相關國際經濟組織的影響力。
從大的方面講,這是中國提升國際經濟制度性話語權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國綜合能力的新要求。中國不會和個別大國一樣,用統計數據來實現自身利益,干涉他國內政,但是如何提升在統計領域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讓中國內部和外部的統計數據成為國際公認的數據來源,對個別大國單邊的統計權力形成制衡,是大國崛起必須要解決的問題?!?/p>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