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

“深夜食堂”“24小時書店”“博物館奇妙夜”“夢幻燈光秀”“體育場和大劇院也當起了主角”……剛過去不久的這個國慶假期,夜間經濟如火如荼、大放異彩,消費者熱情爆棚,消費市場興旺紅火,多項消費數據再創新高。10月1日至7日,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8.47%,彰顯出消費升級的強勁動力。而據中國銀聯發布的數據顯示,從消費時段來看,今年國慶假期前6天,夜間10點至清晨6點的餐飲消費金額同比增長了54.9%,高于餐飲平均40.3%的增幅。娛樂類消費金額也同比增長超過8成,同樣高于娛樂類消費平均增幅,“越夜越精彩”,夜間經濟的活力顯而易見。
夜間經濟,指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所發生的服務業方面的商務活動,總體看,我國夜間經濟早已由過去單一的燈光夜市轉變為包括“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在內的多元夜間消費市場,觀影、看展、運動、讀書等夜間消費方式受到越來越多民眾青睞。同時,夜間經濟和首店經濟也越來越多地匯聚了更多的資金和人才,使傳統第三產業發展獲得了新引擎、新機遇,讓新經濟、新行業、新職業隨著夜經濟而不斷涌現,層出不窮,正在成為新的消費增長極,被視為“城市消費的新藍海”,為提升城市“軟實力”及活力、拉動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夜經濟不僅假期火,就是平常也活力十足。夜經濟是經濟業態,也是生活狀態。對于普通上班族而言,白天大部分時間都被快節奏的工作所占據,晚上自然成為消費和放松的黃金時段。日前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超過全天銷售額的50%;2018年,國內夜間餐飲消費額較上年增長47%。而據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3%,其中消費的貢獻率超過60%,夜經濟成為消費領域的一個新增長點,動力強勁。
事實上,夜生活是觀察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有人說:白天經濟靠生產,夜晚經濟靠消費。城市經濟學的理論也表明,現代大都市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功能由生產向消費轉變。而當下,為何要發展夜經濟? 如何挖掘新興消費形式,如何提升消費品質、讓夜經濟既火爆又健康?是治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2019年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可謂正當其時,《意見》明確提出,要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游、休閑等緊密結合,打造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提高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夜經濟再次得到政府的明確鼓勵。
實際上,在國辦出臺《意見》之前,很多地方早就發現城市夜幕下蘊藏的這片巨大、有包容性的消費場景:夜間經濟。北京、上海、天津、鄭州、重慶、西安、長沙等城市紛紛推出舉措,提出要建立夜間經濟示范街、地標型夜市。夜經濟一時間成為人們討論的熱詞,夜經濟儼然成了風口。可以說現在的夜經濟是一種多業態融合的復合型經濟,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線上線下融合。線上不打烊,線下更多體驗型活動配合線上成為夜經濟的一大新特點;二是不同業態之間的混搭,如“購物+休閑娛樂”“購物+體育”等,商旅文各種業態的綜合發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多種夜間消費體驗的需求;三是互聯網孕育看不見的“夜經濟”,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科技催生一批新興職業,給當下夜經濟注入完全不同的內涵。
當然,夜經濟在發展壯大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新挑戰。如何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做到適應夜經濟、服務夜經濟?這都關系到城市的整體治理能力。因此,各地各級政府在夜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發展夜經濟對于政府部門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夜經濟發展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目前,很多人對夜經濟的理解還停留在夜市,其實遠遠不止。夜經濟的范圍很大,僅局限于特色街、小食街這些初級方面是不對的,夜經濟的起點是“吃”,此外文化、旅游等層面還有巨大拓展空間。尤其是夜經濟雖然是個風口,但也絕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僅僅為了促消費而大干快上、盲目跟隨,一定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真正為了民眾生活需要,做好規劃和創新發展,因地制宜發揮本地優勢,進行精細化管理,做好配套支持,為消費者打造出優美的夜經濟消費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緊跟百姓夜生活的步伐,從吃喝玩樂購到創新生活方式、追求生活新風尚,從百姓需求倒逼企業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此來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消費需求。
第二,發展夜經濟需要在城市治理上狠下功夫,久久為功。發展夜經濟就必定會涉及到食品質量安全、交通擁擠、噪聲污染、燈光污染、環境衛生、擾民等問題,因此絕不能忽視城市治理能力,這就需要城市治理加快升級。一定要注意到現在凡是夜經濟發展得好的,一般都是人群密集、交通便利、治安良好、環境優美的地方。夜經濟不僅關乎到消費潛力,更重要的是消費環境,所以管理和配套服務,一定要跟得上。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放管服”,該放開的領域盡快放開,打造好夜經濟的軟硬件,為夜經濟提供更加包容、容錯的環境,對散發著濃郁市井氣息的小吃店、水果店、服裝店、便利店等不要過于苛責,都是夜經濟,都是夜生活,儀式感、設計感沒有必要千篇一律,百姓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不少人對夜生活的需求是將便民排在第一位的,接地氣、帶著煙火味就夠了,因此,要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做好具體細節,針對夜間坐車難、打車難、停車難等較為普遍的問題,要綜合施治,通過延長和加密地鐵、公交等營運時間和車次,為消費者解除“回”的后顧之憂。除此之外,治安狀況和停車便利程度等,都是提升夜經濟品質的必需品。
第三,真正建設服務型政府,把管理變成服務,為夜經濟發展做好服務保障。要本著服務為本的精神,打造更為高效、人性化的夜經濟公共服務平臺,將從業者、企業和民眾的各方合理訴求轉化為全新服務舉措。硬件服務方面,比如商圈配置是否充分?照明是否充分?交通是否便捷?出行是否安全?Wi-Fi是否覆蓋?這些硬件是夜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軟環境服務方面,要研究出臺對夜經濟重點或優先發展企業進行稅收扶持、經營場所扶持等舉措,從水、電、人工等各個方面補貼夜間營業的店鋪。除此之外,還要著力解決重視硬件建設、忽視監管服務的現象。如:相應的應急事件處理機制不健全、執法巡查人員不足、衛生清掃不及時、消費投訴處理滯后、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這些現象都會影響消費體驗,從而妨礙夜經濟健康發展。要從小微商戶的有效監管入手,在監管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凸顯監管,調整思路和服務方式,為夜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最近,上海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了“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這意味著夜經濟的城市競爭,正進一步拓展到治理和服務層面,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