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 名
周恩來總理12歲離開家鄉江蘇淮安,之后再沒有回去過。許多人對此不理解,就連平時寡言少語的林彪都忍不住發問:“總理,你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周恩來沉默片刻說:“我怕他們。”林不解周恩來話中的“他們”是誰,總理解釋說:“他們就是自己的親戚。因為我一回去,肯定會有不少親戚找上門來,訴說家里困難,提出各種要求,但這些親戚的要求,我無法滿足也不能滿足,只有等到所有老百姓生活都變好了,我才敢回去。”
鄧小平和彭德懷也有過諸如此類的“怕”。小平同志15歲離開四川廣安,78年沒有回去過。新中國成立后,他9次到四川調研指導工作,每次廣安的同志都請他回家走一走,小平每次都以“下次再說”婉言謝絕,終沒有成行。小平身邊工作人員回憶,每次大家勸他回老家,他總是搖搖頭說:“我怕。”小平同志怕什么呢?女兒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書中這樣述說:“我們姊妹幾人都很想回老家看看,他自己不去也就罷了,可怎么也不讓我們回去。后來父親告訴我,他怕我們回去之后,興師動眾,騷擾地方。”小平同志生前在談到“怕”時還深刻指出:“共產黨員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些。”彭德懷是斯大林眼中的天才軍事家、毛澤東信賴的大將軍、人民愛戴的“布衣元帥”和詩人筆下“真正的人”,但他面對個人利益和人民群眾,也處處表現出“三怕”,即“一怕言過其實,二怕出名,三怕老百姓罵娘?!?/p>
周恩來、鄧小平和彭德懷,雄才大略、叱咤風云,智勇雙全、一身正氣,無論在炮火紛飛的革命戰爭歲月,還是在紛繁復雜的和平建設年代,面對生與死和得與失,從來沒有怕過什么??墒撬麄冊跈嗔Φ倪\用和名利的態度上總是“怕”字當頭。這種“怕”,不僅反映了對人民利益的真情關愛,體現了對黨紀國法的無限敬畏,尤其展示了對其自身的嚴格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怕”越多,人民群眾的生活就越甜;這種“怕”越深,黨紀國法的威信就越高;這種“怕”越久,黨員干部的形象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