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恒”。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深化,監督成為紀委和監委的首要職責基本職責,在監督全面從嚴、全面發力的新形勢新任務下,開展日常監督,特別是在沒有問題線索的情況下開展日常監督,對推進企業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企向縱深發展,至關重要。
一是監督工作合力不強。紀檢監察、財務、審計、法律均在不同的業務范圍內實施日常監督,但在信息共享、手段互補、力量互助、優勢互補等方面做的還不夠。
二是存在監督“弱化”現象。在一些單位存在“上級監督不到,同級監督不力,群眾監督不了”的現象。
三是監督力量不匹配。紀檢監察人員與企業規模不匹配;有的單位紀檢監察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到位;有的單位甚至沒有配置紀檢監察機構或人員,造成監督缺失、不及時或不到位。
四是“八小時外”的監督較少。很多情況下黨員干部不是在工作時間出問題,而是在“八小時外”,在其“社交圈”“生活圈”中犯了錯誤。
一是開展多形式、全方位,持續性的思想教育,繃緊“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這根高壓線,建立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黨員干部教育長效機制。將黨員干部紀律教育作為系統學習的長期培訓內容,依托集中培訓學習、黨內政治生活等,通過專題講座、專題黨課、主題教育活動、紀律規矩教育、常態化示范和警示教育,結合企業內部(身邊人和身邊事)違規違紀案例等多種形式,時時敲規矩意識的警鐘,促使黨員干部真正切身感受、入腦入心、震懾常在。自覺審視自己在依規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等方面的行為,聚焦目標責任,扛起重擔,真正把理想信念宗旨這個核心價值觀作為“高線”,又能自覺守住黨紀國法這條“底線”。
二是各級黨組織和紀檢監察機構要加強與黨員干部的交流溝通,隨時掌握黨員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風、生活狀況。多重視、多研究,多近距離接觸黨員干部、觀察黨員干部,多同黨員干部交流談心,多關注其朋友圈、生活圈、社交圈,多聽干部下屬及周邊職工群眾的反映,力求全面、真實掌握干部實時情況,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拉警報”。同時要注重人文關懷,及時運用談心、談話等方式,做好干部思想疏導工作。特別是當干部情緒波動、家庭遇到困難的時候,家訪慰問、談心談話等工作及時跟上,既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現的違規違紀苗頭性問題,也能帶出好隊伍,形成好風氣。
一是建立完善嚴格的監督保障制度。通過牢固的制度籬笆,更廣的監督觸角,堅決防止一把手變成“一霸手”,“蠅貪”變成大貪。建立黨風廉政建設季報告制度。被監督單位每季向上級紀檢監察機構匯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展情況、“三重一大”制度執行情況、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三公”經費支出情況等內容,從中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糾正,同時將好的工作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各紀檢監察機構要分析梳理各單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廉潔風險點等,為監督工作奠定基礎。堅持和完善黨員領導干部廉政檔案,讓其主動“亮曬家底”,把自己置身于陽光之下,自覺接受監督,助力日常監督。
二是強化自上而下的制度執行監督。第一,必須突出“關鍵少數”,加強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和關鍵崗位領導人員的監督。第二,必須由點及面帶動“最大多數”,使黨員領導干部時刻感受到責任、考驗和約束。第三,必須對領導班子成員軟、懶、散、奢等現象進行集中治理,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進行專項整治。第四,以管人、管錢、管物等崗位為重點,對采購、招投標、選人用人、銷售等關鍵節點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查處,敢較真、敢碰硬,保持高壓震懾。第五,必須用好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述職述廉等各種監督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監督黨員干部及家庭成員的工作生活情況,督促黨員干部遵紀守法,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
一是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黨內監督的“傳家寶”。要把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和戰斗性作為日常監督及時診斷治未病的重點,擦亮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有力武器,認真落實組織生活會和民主生活會等“防身治病”制度,引導黨員干部刀刃向內,勇于自我解剖,敢于思想交鋒,善于發現問題,進一步純潔黨內關系,堅決克服好人主義這個頑疾。領導干部之間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要增強黨性修養和政治擔當,帶頭做到既誠懇進行自我批評,又滿腔熱情歡迎批評。自我批評要在宗旨意識、工作作風、廉潔自律上擺問題、找差距、明方向,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敢于把自己的思想、工作狀況晾出來,既不羞羞答答,也不遮遮掩掩,做到心底無私、襟懷坦白,接受監督,知錯就改。相互批評要隨時隨地、實事求是、出于公心、與人為善,拋棄私心雜念,真刀真槍提意見,滿腔熱情幫同志,不搞“鴕鳥政策”,不要等小毛病發展成大問題再提。
二是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達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目的。上工治未病其實就是防微杜漸,就是事前把控而不是事后補救。把“四種形態”作為強化監督的抓手,重點在第一、二種形態上下功夫,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使領導干部懂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成為常態。提醒、函詢、誡勉等方式的日常監督正是“治未病”的妙方,對黨員干部身上的問題早發現、早教育、早查處,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消滅于露頭之際,最終不讓“小洞”演變為“大洞”,不讓“未病”拖成“欲病”,惡化成“已病”,做到無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
三是要強化社會監督。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完善黨員干部的監督舉報渠道,努力打造一張頂層主導、全員參與、無縫隙、無漏洞的監督舉報網,讓黨員干部習慣于在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社會監督下工作和生活。抓薄弱環節和管理空白,不僅要管住“八小時以內”的日常工作,還要建立“八小時以外”外印證考察制度,采取談、訪、查和事項報備登記相結合的方式,著力考準查實“8小時”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休閑圈”,做到領導干部的權力行使到哪里,領導活動延伸到哪里,黨組織的監督就緊跟到哪里。
在沒有問題線索的情況下,加強企業日常監督治未病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勁頭、鐵杵磨針的功夫,抓在日常、落在全體,做恒功、下狠勁,敢于較真碰硬,見物見人見細節,從點滴抓起,從具體問題管起,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見常態、見長效。為此,企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日常監督的薄弱環節,著力完善制度體系,創新機制和手段,推動解決日常監督責任不明晰、覆蓋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力等問題,逐步實現黨內日常監督的制度化、長效化、常態化和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