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由于非洲豬瘟疫情等原因,從3月到8月,我國豬肉價格一路飆升,從最初的每公斤不足15元上升到每公斤25元以上。
非洲豬瘟疫情令養殖戶膽戰心驚。一些養殖者選擇了退出,但是也有一些養殖戶選擇了 “豪賭”一把。之所以說這是一場“豪賭”,是因為一旦染上豬瘟,所有投入都將打水漂。目前養一頭豬的投入,算上豬苗、飼料、獸藥、人工等,至少需要2000元。這樣的損失,不是一般養殖戶能夠承受的。
在風險如此巨大的情況下,為什么有的養殖戶選擇“豪賭”一把?現在養豬靠運氣?
養豬變成一場豪賭,是不是僅僅因為非洲豬瘟呢?事實上,現下養豬本身“賭一把”的色彩就很濃。用養殖戶的話來說,“原來養豬賺錢主要靠力氣,現在養豬賺錢主要靠運氣”。
對于養殖戶來說,養豬業是一個具有較高不確定性、風險較高的行業,這與豬肉這一商品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小有關,與養豬業的低門檻和周期性危機有關,與專業化養殖模式下養殖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弱勢地位有關。
(1)豬肉需求彈性小
豬肉需求彈性小是指人們根據價格的變動調整豬肉需求的幅度小。豬肉的需求彈性小,具體表現為豬價漲得厲害,豬肉的需求也依舊堅挺,豬價跌得厲害,豬肉需求的增長也并不明顯。
豬肉需求彈性小,會導致這樣一個結果:豬肉供給端小幅度的波動,終端價格有可能會產生劇烈變化。一方面,豬肉供給小幅度增長,可能帶來豬肉價格較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豬肉供給小幅度的減少,可能會帶來豬肉價格較大幅度上漲。據有關部門的資料,“在2007年,生豬供給減少8%,豬肉價格便上漲了65%左右;2011年,生豬供給減少0.5%,豬肉價格上漲了46%左右;2016年,生豬供給減少3.3%,豬肉價格上漲了22%”。
(2)豬肉供給彈性小
供給彈性小是指生產者根據價格快速調整產量的空間小。受自然條件影響小、生產周期短、生產技術設備簡單、投資少、產量增加比成本增加快的商品,供給彈性都比較大。但是豬肉這一商品則恰恰相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豬肉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可以從豬肉生產的兩個階段來看這一問題。
一個階段是豬是活體的階段。在出欄前,豬是生命體,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比如天氣和疾病等都會影響其生長。2018年下半年,南方下雨多,對幼豬的生長影響就很大,尤其是一些底子不好,容易生病的幼豬。“口蹄疫”和非洲豬瘟這一類疫情對于豬的生產的影響更大,豬肉的食用方式一般以鮮食為主,鮮肉的消費周期非常短。加工豬肉因保存成本高,通過這一方式來改變其供給彈性的空間有限。
第二,生產周期長。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雜交技術改良品種,使用濃縮飼料之后,豬肉生產周期大大縮短。即使如此,目前一頭基本健康的豬從30斤到300斤出欄,至少要五個月,比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生產周期要長得多。
第三,生產技術設備不簡單,投資大。在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逐漸專業化,且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養豬業所需要的生產技術設備越來越復雜,所需要的資本越來越多。從散養到規模養殖,從人工養殖到工業化養殖,養豬業已經從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變成了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目前一個基本符合環保標準、能夠養2000多頭的豬場,投入達到200多萬元。巨大的投入也會影響生產者對于產量增減的調控能力。
在這些因素綜合影響下,養殖戶根據市場價格變動調整供給量的能力弱。也就是說,即使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戶也很難快速增加生產量,反之亦是如此。而且由于生產周期長,養殖戶在價格高峰期補欄,價格可能已經跌下去了。需求彈性小和供給彈性小,在兩者共同影響下,供需之間的平衡難度大,增加了養豬獲得收益的不確定性。
(3)“豬周期”(養豬的周期性危機)
養豬業有一個所謂的“豬周期”,每四年一個周期。在每一個周期內,養豬業都要經歷這樣一個變化過程: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養殖戶倒過頭來大量補欄——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豬肉價格再次下跌。
除了受豬周期一般規律影響以外,影響豬肉價格變動的因素是多元的。
第一,一些突發性的疫情會影響價格的波動。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區發生仔豬流行性腹瀉,個別養殖場小豬死亡率高達50%。第二,在大的周期內,還有小周期。在養殖戶看來,一年中的下半年豬肉價格比上半年豬肉價格要好一些。第三,豬肉關乎民生,對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較大。在豬肉價格上漲過多的時期,國家有可能會通過完善豬肉儲備,調整豬肉進口政策等手段來調節豬肉價格。
(4)養殖戶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
養殖業的專業化和資本化之后,相比于產業鏈上的其他經營主體,養殖者所面臨的風險或者說不確定性尤其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養殖環節沒有辦法進行精細化的分工,養豬一般由養殖者獨立完成,因此其他主體和養殖者共同分攤養殖環節風險的空間小。從豬苗進出欄到豬出欄的五六個月養殖者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都由養殖戶自己獨立來承擔。第二,產業鏈上不同主體提取利潤的能力不同,風險轉嫁能力不一樣,養殖者利潤提取能力弱,風險轉嫁能力弱。
需求和供給都相對穩定,養殖戶駕馭市場規律的能力弱,再加上在整個產業鏈上,養殖戶又面臨利潤被攤薄,風險無人共擔的處境,導致養豬業的不確定性強。這些最終導致的一個結果是,養殖戶面臨的風險很大,不確定性很大,只能憑運氣賺錢。
養殖戶越來越難靠力氣掙錢?
事實上,養殖戶并不是一直以來都是依靠運氣賺錢的。和養殖產業鏈上其他主體相比,養殖戶的最大優勢是勞動力、土地和區位優勢。在散養和兼業養殖階段,養殖戶可以利用自己的勞動力和區位優勢,來解決完全靠運氣賺錢的困境。但是隨著養殖模式的變遷,到了專業養殖階段,養殖戶的這一優勢不再明顯。
一、散養階段:主要靠力氣和區位優勢
在散養階段,養殖戶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剩余勞動力來替代資本,并充分利用自家的宅基地,從而做到最大限度壓縮成本。這一階段,可以說從產豬仔、喂養到出欄、宰殺、販賣的整個生產過程,都主要依靠養殖戶自己的勞動投入,因此養豬的成本極低。
這是散養一頭豬的成本:散養一頭豬的成本=豬仔(大部分農民有自家的母豬,豬仔的成本可以換算成自己的剩余勞動,不計成本;自家沒有豬仔的情況下,大概100元左右一頭)+米糠及加工(100元左右)+藥(10元左右)+蔬菜等食料(剩余勞動,不計成本)+宰殺(自己宰殺)+販賣(自己販賣)。
農民利用自己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將成本壓縮到最低,而且將利潤最大限度地集中在養殖者一個人身上。因此對于養殖者來說,無論市場價格變動多大,養殖者始終能夠獲得一定的利潤。市場的不確定性對于養殖者的影響較小。
二、兼業養殖階段:部分靠力氣和區位優勢、部分靠運氣
在兼業養殖階段,養殖的規模不斷擴大。規模養殖以資本大量投入為前提。在養豬環節,兼業養殖戶已經難以像原來一樣,通過勞動來替代資本了。反倒是資本以不可逆的趨勢替代了勞動。不僅如此,利潤也在不斷被攤薄。從這一階段養豬成本的構成就可以看出:
一頭豬出欄的成本=原料生產者+原料販運商(資本利息+運輸工具及費用+勞動力+地租)+飼料商(機器+地租+勞動力+資本利息)+經銷商(倉庫地租+資本利息+勞動力+運輸成本)+母豬養殖者(資本利潤+地租+勞動力)+豬苗販運商(勞動力+中介費+運輸工具及相關費用+資本利潤)+獸醫(勞動力+獸藥利潤)+養殖戶(市場價值逐漸明顯的勞動力)+成豬販子(勞動力+中介費+運輸費用)。
在這一階段,就養豬環節來說,農民靠力氣賺錢的空間越來越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規模養殖的發展,資本逐漸替代勞動具有不可逆性,這極大地壓縮了農民靠力氣來降低成本的空間;另一方面,由于養豬業的不確定性強,風險大,農民不可控的環節越來越多,農民有限的勞動投入與收益之間的關聯性進一步弱化。
養豬業的不確定性強,并不是說養殖戶從事這一行業完全無經驗積累可言,完全沒有通過勞動力投入改變經濟效益的可能性。只是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養殖戶的經驗積累和勞動投入所帶來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非常不確定的。也就是說,在養殖環節這種經驗積累和勞動力投入并沒有明顯拉開有經驗者和無經驗者、勤勞者和懶惰者之間的收益差距。
總的說來,在兼業養殖模式下,雖然養殖戶靠運氣賺錢的趨勢日益明顯,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在養殖環節以外,養殖戶靠自己的力氣賺錢的空間依舊很大。
三、專業養殖階段:區位和力氣優勢喪失,主要靠運氣
在專業養殖模式下,養殖戶的養殖成本進一步上升,同樣規模的養殖所獲得的收益減少,因此只能通過擴大規模來彌補。成本的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異地養豬,最直接的成本是欄租。因為要交欄租,每一頭豬的成本增加了50元左右,其中包括地租、豬場建設者投入設備的損耗和資本利息等。
2.養殖戶的生活成本上升了。最為直接的是,對于養殖戶來說,糧食等食物現在必須去市場購買。有的養殖戶會在異地種植一些蔬菜,在山上找一些野味來降低生活成本。不過相對于原來在家里,成本增加十分明顯。
3.閑暇增多,導致消費增多。原來大量閑暇消耗在農業生產中,到了異鄉異地,勞動消耗的空間小,養殖戶的閑暇時間大量增加,如何打發閑暇成為了問題。一些養殖戶投入更多的時間用于打撲克和打網絡麻將等,這間接增加了生產成本。另外,離土離鄉,原來在兼業過程中被消耗的勞動力,現在處于被閑置的狀態。同時,養殖戶失去了獲得多元收入的可能性。因此他們只能通過擴大規模來提升勞動力的利用率,并實現增收。
養殖成本進一步上升,養殖戶勞動力利用愈發不充分,使得養殖戶只能不斷擴大養殖規模。這也意味著養殖收入在農民家計中的比重不斷增大,養殖行業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對于養殖戶的家計影響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在專業化的養殖模式下,農民原來基于本鄉本土的區位優勢和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養殖戶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賺錢與否越來越靠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