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嬌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門診常見炎癥性疾病,以下腹部墜脹抽痛、腰骶部酸痛、白帶增多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療,但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易產生耐藥菌,導致病情反復,遷延難愈[1]。筆者運用針刺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在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33 例,年齡22~47 歲,平均(30.6±7.3)歲,病程4~28 個月,平均(14.7±2.5)個月。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審核。
1.2 診斷標準 慢性盆腔炎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第8 版)[2]:有性生活史,有下腹部疼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婦科檢查有宮頸舉痛,伴或不伴有附件壓痛,陰道B 超可見盆腔積液和包塊。同時參照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斷標準(2015 年美國CDC 診斷標準)[3]最低標準:(1)宮頸舉痛;(2)子宮壓痛;(3)附件區壓痛。婦科檢查符合最低標準中的一條即可用藥治療。濕熱瘀滯型中醫癥候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相關標準:主癥:下腹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腰骶脹痛;帶下增多,色白或黃;兼次癥:神疲乏力;經期腹痛加重;月經量多或伴經期延長;舌脈:舌質紅或暗紅,或見邊尖瘀點或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弦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以上診斷標準。(2)年齡在22~50 歲之間。(3)無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史。(4)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多次暈針史者;(2)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者;(3)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者;(4)有嚴重肝臟等臟器衰竭者、內分泌等代謝嚴重紊亂者;(5)1 年內有重大手術及放化療史者。
2.1 治療方法 針刺方法:患者仰臥。常規消毒患者腹部,取0.25mm×40mm 毫針(江蘇省吳江市佳辰針灸器械有限公司)針刺,主穴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次髎(雙)、中髎(雙)、膀胱俞(雙)。白帶多者加下風濕點(雙)(外陵穴下5 分外5 分);下腹墜脹疼痛明顯者加中極(雙)、大赫(雙)(中極旁開0.5 寸);腰骶不適明顯者加關元俞(雙)、小腸俞(雙)、胞肓(雙)。紅外線燈照射30min 后出針。然后患者取俯臥位,針刺膀胱經背俞穴(雙),平補平瀉,得氣1~2min后出針,隔日治療1 次。灌腸方藥:紅藤、蒲公英、米仁、茯苓各20g,紅花、路路通、醋延胡索、川芎各10g。白帶量多者加土茯苓20g,蒼術、苦參各15g;疼痛劇烈者加乳香、沒藥各10g;伴有乏力者加黃芪30g,炒黨參20g,炒米仁30g。濃煎150mL/包,1 次1包,1 周治療1 次。操作之前告知患者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具體方法:中藥湯劑加溫至40~41℃,注入灌腸包中。清洗并消毒肛周,取側臥位,用石蠟油潤滑插管口,向肛門插入16~18cm,10~20min 緩慢滴注完成。完成后保持原體位30~45min,確保藥物能充分吸收。2 周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經期停止治療。
2.2 觀察標準(1)癥狀積分評分:選取慢性盆腔炎常見的癥狀:下腹墜脹疼痛、腰骶酸痛、帶下異常。每1 個癥狀采用4 級評分法評分。下腹墜脹疼痛:無癥狀為0 分,按照輕中重程度分為2、4、6 分,其余兩個癥狀為0、1、2、3 分,3 個癥狀評分相加,最高12 分??偡衷礁甙Y狀越嚴重。(2)陰道B 超檢查:治療前后檢查陰道超聲,對比檢查中附件包塊最大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值變化情況;(3)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針刺治療時有無出現頭暈、惡心、乏力等暈針反應,保留灌腸時應注意并詢問患者有無腹痛、腹痛、腹瀉等反應;(4)復發情況:癥狀緩解2 個月后,隨訪所有患者復發情況。復發率=隨訪時期復發例數/總隨訪例數×100%。
2.3 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的相關療效標準:顯效:下腹墜脹疼痛、宮頸舉痛等相關癥狀和體征顯著緩解,分泌物檢查正常,對比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程度超過2/3;有效:上述癥狀和體征有緩解,分泌物檢查正常,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程度高于1/3;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緩解甚至惡化,分泌物檢查復查后仍提示感染,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改善程度不到1/3。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數×100%。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治療效果 治療2 個療程后,33 例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結果均有改善,顯效率51.52%(17/33),有效率42.42%(14/33),無效率6.06%(2/33),總有效率為93.94%。
3.2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下腹墜脹、腰骶酸痛、帶下異常癥狀均有顯著改善(P<0.01)。見表1。
表1 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3.3 治療前后陰道B 超附件包塊最大直徑、盆腔積液最深值比較 治療前陰道超聲檢查,炎癥包塊8例,盆腔積液14 例。經過2 個療程的治療后復查,患者盆腔積液、附件包塊大小均有顯著變化(P<0.05)。見表2。
表2 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陰超檢查比較(cm,±s)
表2 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陰超檢查比較(c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3.4 不良反應評估 在針刺治療期間,患者均無出現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不良表現;保留灌腸治療期間,患者均無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表現。
3.5 復發情況評估 隨訪31 例,復發1 例,復發率3.23%。
慢性盆腔炎病程長,纏綿難愈,單一療法療效比較差[5]。中醫認為“久病必虛”,在疲勞、產后等機體抵抗力低下的時候容易受到邪氣侵襲,因此在祛邪治療同時,也應該扶助正氣,共同促進疾病的愈合。
中藥保留灌腸延長藥物在直腸內的保留時間能夠維持盆腔藥物的高濃度環境,有利于改善血液運行促進炎癥吸收。方中蒲公英、生米仁、茯苓清熱利濕消腫,醋延胡索、紅花活血止痛,紅藤、路路通祛濕通絡,生米仁、茯苓健脾以扶正,少佐紅花、川芎辛溫行氣使濕、血動而不滯。諸藥合用起到清熱利濕、化瘀止痛、扶助正氣的功效。配合針刺療法刺激腹部穴位,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加快氣血流通,祛除邪氣。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此四穴位于中焦,能調理中焦氣機,行氣活血,健脾利濕。經過綜合醫治后,本研究33 例患者中,顯效17 例,有效14 例,總有效率達93.94%,大幅度地減輕病痛,改善陰道B 超檢查中“附件包塊、盆腔積液”,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綜上所述,中藥保留灌腸法與針刺療法聯合治療濕熱瘀滯型慢性盆腔炎療效高,操作簡便,無不良反應,復發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