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剛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1]。腹腔鏡應用于結直腸癌手術,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具有疼痛輕、出血少以及胃腸功能恢復快等特點[2-4]。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泌尿外科、骨科以及胃腸外科等領域,取得良好效果[5-6]。本研究探討加速康復外科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術后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 年8 月—2018 年8 月浙江省溫嶺市第四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107 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53 例與觀察組54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7]中結直腸癌診斷標準,且均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者;(2)患者年齡≥24 歲且≤75 歲;(3)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合并胃癌、肺癌等惡性腫瘤;(2)發生全身遠處轉移者;(3)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婦女;(4)精神疾病者。
1.3 方 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干預+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見表1。
1.4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指標;(2)觀察兩組患者在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情況;(3)分別于術前、術后1、3 天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3mL,分離血清,放置于-20℃下保存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炎性細胞因子變化,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4)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按照結直腸癌患者術后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分進行評價,分為5 級評分,包括26 個項目,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8]。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圍術期處理方法比較
2.1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53 例中,男34 例,女19 例;年齡27~72 歲,平均(56.83±4.62)歲;平均體質指數(BMI)(22.94±1.73)kg/m2;手術類型:結腸癌切除術20 例,直腸癌切除術33 例;病理類型:腺癌38 例,黏液腺癌15 例;臨床分期:I 期14 例,II 期25 例,III 期14 例。觀察組54 例中,男38 例,女16 例;年齡24~75 歲,平均(57.38±3.74)歲;平均BMI(23.24±2.29)kg/m2;手術類型:結腸癌切除術22 例,直腸癌切除術32 例;病理類型:腺癌40 例,粘液腺癌14 例;臨床分期:I 期16 例,II期26 例,III 期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注: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干預+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
2.3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以及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血清TNF-α 和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3天血清TNF-α 和IL-6 水平較術前升高,而術后3天較術后1 天降低;觀察組術后1、3 天血清TNF-α和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4。
表3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表3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注: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干預+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
2.5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前和術后3 個月WHOQOL-BREF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WHO QOL-BRE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WHOQOL-BREF 評分較術前增加,且觀察組患者術后3 個月WHOQOL-BREF 評分高于對照組(P 均<0.05),見表5。
加速康復外科核心是圍手術期采用優化的、具有循證醫學證據的一系列措施,以達到減少或降低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創傷應激反應而使患者獲得加速康復的目的[9-10]。與傳統的圍手術期處理不同,加速康復外科將麻醉學、疼痛控制、營養支持、患者心理調整及外科手術等方面的新技術與傳統圍手術期處理方法相結合,通過把不同的醫療干預措施進行整合運用,從而加快手術患者的術后康復,最終改善患者的臨床終點[11-13]。本研究表明,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加速康復外科可縮短住院時間;觀察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以及排氣時間快于對照組,提示加速康復外科可加快術后機體功能恢復;觀察組術后3 個月WHOQOL-BREF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加速康復外科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表4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比較(ng/mL,±s)
表4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比較(ng/mL,±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與同組術后1 天比較,△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干預+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
表5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s)
表5 兩組結直腸癌手術患者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s)
注:WHOQOL-BREF: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干預+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
TNF-α 和IL-6 是評價炎癥狀態的重要指標,術后結直腸癌患者血清TNF-α 和IL-6 水平會明顯升高[14]。本研究表明,觀察組術后1 天、3 天血清TNF-α和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加速康復外科對術后炎癥反應影響小。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維持患者術后炎癥狀態,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