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珊(廣州市天河區五一小學)
如果說陜西信天游美在蒼涼雄渾,青海花兒美在悠揚高遠,江南小曲美在淡雅芬芳,蒙古牧歌美在寬廣奔放……那么客家山歌龍南“過山溜”就美在地地道道的山野河畔風味。
“過山溜”是高腔山歌的一種,也叫“過山邦”。它產生于江西省龍南縣贛粵交界處九連山脈延入的楊村太平洞一帶,那兒至今仍然保持原始森林的風貌,密林蔥蔥、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過去村民要進深山撿柴、伐木,而且日出進山,日落歸家。所以村民在山中常常遇見老虎等猛獸,漸漸地掌握了老虎的特點:“人先作威,虎躲藏。虎先作威,人遭殃”;“人,三分怕虎,虎,七分怕人”。因此,這里的村民逐漸養成了進山唱山歌的習慣,不僅能為自己壯膽,而且能嚇退老虎,久而久之形成獨具山野小曲的“過山溜”。它高亢悠揚,粗獷激越,演唱時必須放大喉嚨,音調提高,使演唱者的歌聲久久回蕩在山谷之間。這種歌聲與群山、歌聲與歌聲之間碰撞所制造出來的回響是特殊的山區地理環境下的產物。“溜”字正形象地說明了聲音在群山中環繞的狀態。而“過山溜”也只有在那種特定的“人在景中,聲繞群山”的自然環境之中才能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與同屬客家山歌的興國山歌大量使用“哎呀嘞……”“同志格”這類襯詞所不同的是,龍南“過山溜”開頭的口頭語襯詞多以“啊……喂”“喔……喂”為主。究其原因,與其高腔山歌的特點分不開,“過山溜”誕生的區域是平均海拔1430米的九連山脈,開頭的一句“啊……喂”常常處于全曲高聲區,只有憋足了氣才能把這高音唱的亮、傳的遠,起到驅散虎豹野獸的功用。而“啊,嗬,喂”等開口音字的運用更是增強了其傳唱性,符合其高腔山歌的特點。這點也是勞動人民把生活和山歌創作結合的無師自通的成果。正如明人馮夢龍所說的“世上但有假詩文而無假民歌”,這正是民歌真實性的表現。
龍南“過山溜”的調式也以傳統的五聲音階為主,大部分落在徴調式上,屬音2(re) (徴調式)較少在歌曲中出現,而副支柱音1(do)卻常出現在半終止這樣重要的位置上。旋律的構成使龍南“過山溜”偏向于大調色彩,聽起來高亢、嘹亮、粗獷。
例1:龍南“過山溜”:《細妹撿柴這里來》

龍南“過山溜”的旋律走向以miso la do為主的四音列,因為其不強調屬功能,因此極少發展到2(re)。龍南“過山溜”的音域要比興國山歌的音域更寬,傳唱性稍弱。而由于音區較高,真正能夠完整唱下“過山溜”的群眾也比較少,這直接影響到了“過山溜”的流傳、保存和發展。
例2:龍南“過山溜”:《妹子低頭哥來了》旋律片段

“過山溜”常用的拍子以二拍子、三拍子、及復拍子為主。由于其演唱的環境在深山坳谷,空曠的大山造成山谷間的回響,一句唱完之后要等回音消去后才唱第二句。
龍南“過山溜”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從單一內容、單一功能,轉變為多種內容、多種功能。“過山溜”最初的目的是驅趕虎豹:
例3:如一首“過山溜”《唱支山歌顯威風》:
“啊——喂!阿哥出門過廣東,
唱支 (啊)山歌 (哇)顯威 (呀)風 (喲)!
隔山老虎對走 (啊),
尋到 (啊)錢來 (喲)轉家 (呀)中 (喲)。”
漸漸的人們轉向借用“過山溜”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向往。
例4:如一首過山溜《細妹撿柴這里來》:
“嗬——喂!細妹(喲)撿柴該子來(喲),
該子 (喲) (你)柴子 (呀)打了 (喲)堆(喲),
攤開 (喲)篾子來 (哩)綁 (喲)綁正 (喲),
(你)該子 (喲)聊套 (喲)來 (喲)。嗬——喂!”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農村的生活和環境都產生了改變,因此也產生了一批歌頌新生活的“過山溜”:
例5:如根據“過山溜”曲調所改編和填詞的《山村天線》就比較有代表性。
“……綠水 (哪)如帶 (呀)繞山 (哪)區(喲),
層層 (哪)新屋 (呀)映朝霞 (喲),
簇簇 (哪)天線 (呀)閃光 (哪)輝 (啊)!
電視 (哪)天線 (呀)閃光輝 (喲),
好像 (哪)蜻蜓 (哪)屋頂上飛 (喲)。
天南 (哪)地北 (呀)入熒幕 (喲),
收來 (呀)山外 (呀)春光 (哪)美 (喲)……”
龍南“過山溜”由于其歷史和地理及其本身特點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一定時期內脫離了歷史和政治的影響。失去了一次自我的發展和飛躍。它像生長在桃花源中的一枝野花,我自清幽,孤芳自賞。但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仿佛春風吹進山坳,這枝源遠流長、土生土長的野花也感受到了新中國的蓬勃,煥發出了別樣生機。因此產生了一首首描寫新時代的“過山溜”,為豐富群眾文藝生活和宣傳黨的政策和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