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霞 鄧聲文 鐘象景
摘要:指出了自然保護區具有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的資源優勢,也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職能之一。介紹了象頭山自然保護在科普宣教基礎設施、探索宣教模式、開展形式多肆的宣教活動等科普宣教體系的建設情況,分析了保護區科普宣教還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674-9944(2019)15-0331-02
1引言
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的生物種類、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人文特色等科普資源,是進行自然科普教育、科研和宣傳活動的理想場所。自然科普宣教是自然保護區的重要職能,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文化傳播功能,滿足社會公眾了解和近距離感受科普宣教的迫切需要,成為學習森林知識、了解自然的科普課堂。
象頭山作為廣東省惠州市唯一的森林生態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據著絕佳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森林資源。依托各類生態資源,建立生態科普教育基地、走廊和標識標牌,設立參與式、體驗式的生態課堂,成為惠州市宣傳生態文明的窗口,擴大社會對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及建設成效的認識,對促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和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象頭山保護區為例,從科普宣教設施建設、宣教隊伍素質建設、科普宣教活動的開展實踐等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體系的開展提供參考。
2象頭山保護區概況
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惠州市博羅縣中部,總面積10696.9hm2,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野生動植物。象頭山保護區始建于1998年12月,2002年7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物種資源豐富,是南亞熱帶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也是深圳、香港兩地供水的重要水源涵養林之一。象頭山由于自然條件優越,天然植被面積大,保存完整,森林覆蓋率高,擁有區系成分復雜、種類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環境資源。保護區內有維管柬植物216科766屬1627種,野生動物4綱23目75科305種。
3象頭山保護區在科普宣教體系中的具體做法
3.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保護區主要通過建設科普展館、宣教長廊、林內林外汽象觀測站、水文監測站和長4.3km的生態教育徑等科普宣教基礎設施,為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基礎設施的建設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室內展館主要以資源情況介紹展示牌、多媒體互動設施,以及生態標本環境展示、宣傳畫冊等方式呈現。室外宣教長廊采用桓過展板的形式介紹保護區資源情況,以及一些保護措施、成效等的介紹;生態教育徑根據資源分布、地理位置宣教主題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節點,通過現場環境和解說牌結合進行,對保護區自然資源情況進行更加直觀的介紹。
3.2強化專業人員隊伍建設
解說體系在科普宣教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保護區宣教理念的提升、游客自身意識的引導和保護區受到大眾喜愛的程度都有著主導作用。隨著保護區科普宣教體系的建立,象頭山保護區為加強保護區人員專業能力的培訓學習,先后邀請國內外、香港、臺灣等知名機構及專家來保護區進行現場考察和開展培訓講座。通過多次的現場考察和培訓學習,讓保護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科普環境規劃、解說員培訓、自然觀察等科普宣教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有更深入的學習,同時對保護區自身的自然環境有著更深的認識,這為保護區解說體系的建立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3.3積極與社會機構合作開展各類宣教活動
保護區與多家社會機構和組織達成合作協議,由保護區提供宣教場地和平臺,在科研宣教中心基地協助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利用周末、小長假、寒暑假等時段,帶領青少年到自然環境中進行游學活動。游學活動主要從認識保護區、開啟人的五感、保護區物種資源學習、無痕山野(LNT)、保護區日常工作的展示等方面,讓公眾對保護區以及保護區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這些機構活動主要遍及珠江三角洲的廣州、深圳、佛山、惠州等人群,通過專業人員的帶領讓社會大眾對保護區豐富的物種資源驚嘆不已,同時也檢視自己的行為對自然環境是否會有一定的破壞,提升大眾自發保護環境的意識。
3.4根據保護區實際工作情況,合理開發自然教育課程
結合保護區實際工作情況,合理設計和開發自然教育課程,讓保護區日常工作被大眾了解,促進保護區工作人員對自己工作崗位的認知,提升工作使命感和榮譽感,同時提升了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例如向社會機構推廣自然保護區的概況、作用以及資源情況介紹;實地領引科研監測基地的參觀、工作講解;讓青少年參與紅外相機的安放;了解森林公安的作用、森林法律法規常識等內容。通過這些實際的課程設置督促保護區的各崗位的人員也必須不斷提深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講解能力。讓科普講解的內容有更廣泛的意義。
3.5加強與部門間合作
象頭山保護區利用現有條件積極向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申報2016年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的評選工作,并順利取得“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的稱號。2016年底積極向惠州市委組織部申報現場教學基地的評選,并順利取得“惠州市現場教育基地”的稱號。
同時,象頭山保護區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基地建設成果,爭取后續資金扶持和建設方向的指引。并多次承接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如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組織的親子活動、惠州市黨委黨校組織的新任干部教學實踐活動等,取得各方部門的一致好評。
4存在的問題
象頭山保護區雖然在科普宣教方面從零開始的基礎上,逐步摸索開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科普宣教設施上,目前雖設有科普館、宣教長廊、生態徑、科研監測基地等必需的宣教設施,但沒有經過統一規劃,特色不夠鮮明,各設施板塊之間互補性不強;在解說體系上,沒有設計多樣化的解說主題,大部分時間解說的主題都是比較單一,因此很容易讓人失去興趣,無法產生新鮮感;目前保護區科普宣教的主要模式是協助社會機構進行活動的方式,保護區組織的活動占主導地位的次數較少,因此對保護區的帶領活動的整體水平難以得到較好的提高和鍛煉。
5完善自然保護區科普宣教體系建設的措施
5.1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突出區位特色、主題構造明顯
保護區建立科普宣體系過程中應進行統一規劃,做到布局合理,兼顧室內和室外不同類型的場地特征,從不同的角度和主題來展現保護區的資源特色,為后續宣教解說方向奠定有利基礎。
5.2充分利用保護區的資源情況。進行合理的課程開發設計
保護區應該對自身的生態資源特色進行研究,將保護區有特色的或有意義的層面進行展示。目前科普宣教基地普遍問題就是對自身資源挖掘不夠深入,未能將保護區的自身特點及其獨特性凸顯出來,難以提升影響。因此今后保護區應該著力于開發特色課程,聯合社會機構推出不同的活動模式,共同提升科普宣教活動的層次。
5.3探索研究自然保護區多重經營活動的解決辦法
由于保護區從事科普宣教人員不足,專業結構較為單一,因此在開展科普宣教活動中要重點與高等院校、中小學校、科研機構、環境自然教育公益社會組織機構等合作,充分挖掘社會力量,以保護區主導課程開發和后勤保障,社會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和活動組織,學校主要負責活動人員的組織的形式,提升保護區的科普宣教水平。繼續探索與社會團體機構合作的模式和細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做到科普宣教工作協調有序,權責分明,成果共享。同時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應把自主開展一些科普宣教活動例如每年工作計劃,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和公益基金的扶持,用于科普宣教設施的維保、活動物資的購買、組織管理經費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