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摘 要:青春期的孩子因認知能力低,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叛逆現象,這時候家庭引領尤為重要。青春期的叛逆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可持續至十八九歲,此時的孩子,獨立性增強,想擺脫父母束縛的欲望日益強烈,甚至還會因受束縛而產生厭煩或沖動的情緒,甚至會有極端言行,很讓家長擔心。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春期;孩子;叛逆思想;影響
孩子叛逆的特征:追求時尚,凸顯個性,敏感,易沖動,任性。追求獨立與個性,希渴望掙脫家長的管制,開始在家庭以外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明明自己錯了,卻不能承認;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故意拒絕或對抗大人的建議;抱怨別人甚至有敵視傾向。
孩子叛逆的根源在于父母,而不在于孩子,當孩子出現叛逆時,家長應積極尋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簡單責罵孩子。如果家長不能以身作則,不尊重孩子意見,均會引起孩子叛逆,特別是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專制思想的作怪
在一些家庭中仍然存在家長專制思想。在教育方面家長缺乏民主意識,認為他們還不成熟,必須遵從父母,不能持有己見,否則就是“叛逆著干”,因此,這樣的家庭中的孩子不會或很少把父母視為自己的談話對象,干錯事后,也總害怕受到家長指責總是找一些理由給自己開脫,甚至會因此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事實上,許多中學生在做錯事后,自己已經很內疚,在這時候,最討厭父母的說教尤其反感家長咄咄逼人、無端指責的專橫態度。
二、簡單粗暴的教育
在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由于家長缺乏教育常識,而且渴望速成,急于求成,在做法上簡單粗糙,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孩子有了過錯時,他們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討論失誤原因,協商補救措施,而是一味指責,甚至打罵孩子,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存,從而使孩子變得無助和叛逆。
三、無言以對的冷戰,進退兩難的局面
只注重孩子的生活需求,不注重孩子的思想需求的家庭,家長忙于生活奔波和工作應酬疏于孩子的交流談心,而隨著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接受父母的約束。再加上父母缺乏交流,只是制定一些規章制度約束子女,孩子也很不情愿,這導致孩子抵觸叛逆。對于中學生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就會缺乏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勇氣和坦率,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為,造成可怕的后果。
面對此種局面家長應該怎么辦?
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不僅決定著孩子未來的自我認同和生活質量,也影響著父母和孩子關系的質量。孩子叛逆,全家不安。怎么解決這一難題呢?我根據自己的理論鉆研和實踐探索,提出六點建議:
1.父母要認真學習,走出誤區
父母不要將青春期視為洪水當作猛獸,恐慌、茫然,簡單地拒絕,甚至敵視。其實,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途徑,也是成長的陣痛期。這時候,孩子更需要家長周全地關愛、細致地呵護,了解他們的身心變化及思想需求。家長在不影響大局的情形下適當地作出一定的讓步,隨時糾錯正面引導,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2.父母學著用一顆心傾聽和交流
父母容易說得多,聽得少,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希望受到尊重,讓別人理解自己。父母要學會傾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有利于加深親子關系,同時了解孩子內心動向,隨時排除孩子意識偏差。但是仍然發生了問題,父母要耐心聽取孩子的意見,做到就事論事,有效解決問題。
3.父母大愛無私,孩子冰消雪融
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更加關心孩子,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荷爾蒙的刺激下變得更加脆弱、更加多變、容易沖動,內心茫然、焦躁、任性,不聽勸告。你孩子的言行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甚至痛苦和悲傷,但父母對孩子的愛絕對不能改變。父母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和行為變化,以便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并進行有效的干預。
4.父母要控制情緒,科學決策
對出言不遜其實不知所云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陷入針鋒相對陷阱,更不能被孩子的憤怒點燃,而應該面對現實,科學決策,想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并認真執行化解矛盾。
5.父母是一致的、協調的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慈愛和家庭的團結。父母必須達成共識,用一個想法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不應該互相限制,而應該建立或補充彼此的平臺。當父母與孩子發生沖突或糾紛時,另一個父母必須有意識地、適當地進行調解。只有當父母一起協作時,他們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叛逆期,并繼續成熟。
6.有意識的勞動,健康成長
父母要引導、幫助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鍛煉。勞動是人幸福成長的必修課程,通過勞動,孩子不僅鍛煉了體魄,掌握了勞動技巧,而且能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得對自己、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正確認識,還能夠端正態度,平和心態,理性化解生活中的煩憂。
總之,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須先改變自己。它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學習和學習,他們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做得更出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冷靜地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參考文獻:
柳菁.關于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華少年,2016(17):1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