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當你還在為5000元月薪辛苦奔波時,卻被告知名下多了一家甚至幾家公司,莫名其妙地當上了老板,做起了法人代表……會怎么樣?
據央視報道,河北石家莊的馮先生就莫名“背鍋”。去年4月,當地住房保障部門查出他名下有兩家公司,取消了他繼續租住保障房的資格。在當地多個部門間來來回回折騰了近一年,馮先生也沒能證明“我不是老板”。節目播出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責成有關地區市場監管部門認真調查核實情況、迅速果斷處理,并派出督查指導組督促工作落實。
事實上,馮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據報道,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央視記者就接到了全國各地上千份案例。被冒名的情況也是五花八門,有公司注冊人身份信息是自己的,照片卻被換成別人的;有人因名下公司欠下巨款,被限制坐飛機高鐵;有人還發現名下公司欠款1800萬元,成了老賴;有人則發現自己被冒名注冊了130多家公司。
可以說,“被老板”已經成為當下經濟社會的一種“公害”。其危害不僅僅在于給具體的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困擾乃至經濟的、名譽的損失,還在于可能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損害社會信用的基礎。
從證明“我媽是我媽”,到證明“我不是我”,亂云飛渡中,公民權利保護問題仍是個困擾。“被老板”現象頻發也表明,在個人信息保護上,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