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攝鋪程
這是一片黑土地,也是一片濕土地,還是一片綠土地,更是一片熱土地。之因為黑,她是有機農業的代稱;之因為濕,她是北方水稻最美的家園;之因為綠,她有清潔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之因為熱,她春潮涌動、激情四射,奮斗著、奔跑著、燃燒著,一路向前,奮力走出全面發展新路子。
2019 年7 月15 日,“全國地方黨刊龍江行活動”正式拉開序幕。“砥礪奮進走龍江”一號線采訪團重點采訪了綏化市慶安縣有機水稻種植與加工、伊春市鐵力林業局馬永順林場、湯旺河生態建設示范區、嘉蔭縣教育優先發展成效、鶴崗市蘿北縣共青農場、寶泉嶺墾區小學特色教育和示范教育……
一路走來,我為這片黑土地而歌,為這個新時代而贊。黑土地是大自然給予人類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優良土壤。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103 萬平方公里,其中典型黑土區面積約17 萬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的“北大倉”。據測算每生成1 厘米黑土需要200 年到400 年,可見其多么稀缺與珍貴。綏化市慶安縣東禾農業集團,就是以黨的建設為引領,充分利用黑土這一資源優勢,大做有機特色農業,他們實施“支部+合作社”模式,聯合22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優質水稻50 萬畝;實行黨員崗位定責,建立黨員責任區7 個,通過“傳幫帶”,結成技能提升對子106 個;開展支部+村+農戶+公益事業等活動,使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3000 元,2018 年實現銷售10 億元,上交利稅3700 萬元。在黨組織的帶領下,黨員在生產、企業經營一線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建立誠信、責任、協作、效率、共贏的企業文化,助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慶禾香”大米被評為中國十大好吃米飯,集團被評為中國好糧油企業、國家物聯網應用重大示范工程、全國質量標桿企業、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和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禾農業集團黨支部先后榮獲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走近東禾集團,你會被這里的企業文化所感染,“傳天地之澤、承農人之樸”“為食者謀福、助耕者創利”等大紅廣告詞和產品簡介就映入眼簾,“把藍圖變為現實是一場新的長征”“一生只做一件事,帶領稻農奔小康”“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企業園區內到處是蓬勃向上、鼓舞人心的標語口號。“組織有活力、黨員有作為、服務有成效、活動有特色、企業有發展”的支部工作扎實有效,也說明了一切。
是的,“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進入新時代,東禾農業集團信心滿滿,決心按照十九大指引的方向,響鼓重錘敲,再創新業績,將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一路走來,我為這片濕土地而謳,為這個新時代而頌。黑龍江地處祖國東北邊陲,冬天冰天雪地,夏季雨量充沛。據統計,省內濕地公園多達72 處,河湖眾多,水源豐富。因此,不僅適宜水稻種植與生長,而且因為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植物養分的轉化和糖分的積累。在東禾集團的帶動與示范下,慶安縣285 萬畝沃野良田,綠海飄香,大地放歌,不僅為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而且給我們傳遞著奮進的力量,展示著天地人和諧共處的大美環境。據介紹,慶安縣年產優質糧食30 億斤,被譽為北國“綠色大糧倉”,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縣、“中國好糧油”示范縣、“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國安全食品供應基地”“中國優質稻米示范基地”,享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的美譽。“慶安大米”被稱為“米中極品”,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鈣、鐵、鋅、硒等多種營養元素,做出的米飯潔白潤澤、筋道滑膩、粘性適中,口感極佳,“粒粒似珍珠,顆顆好滋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享譽國內外。慶安縣還成功開發出可助眠降壓的GABA 米、保留全營養的胚芽米、增強免疫力的富硒米等功能食品,并繼續深入開發醫特、嬰特等功能食品和特色食品,使內在品質不斷提升。慶安大米先后獲得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等殊榮,在第三屆中國放心食品大會暨首屆放心365 杯國際大米擂臺賽獲得第二名,是“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袁隆平院士曾手捧慶安大米贊嘆“慶安大米亮晶晶”,并欣然提字“慶安——中國優質大米之鄉”“慶安綠色有機水稻,關愛人民身體健康”。
進入新時代,慶安縣委、縣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重要內容,謀劃確立了“13431”發展思路,即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園)和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級文明城市、國家級平安城市(三城);打造綠色有機、醫藥開發、循環經濟、現代服務“四個百億”產業,構建“1+3+N”產業體系;實施創新強縣、品牌強縣、人才強縣“三大舉措”;建設寒地黑土核心之區、綠色有機產業特色之城、田園養生理想之地,躋身全省綜合實力強縣“一個目標”。2018 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6.6 億元,城鎮居民收入24980 元,增長6.4%;農民人均純收入16014 元,增長8.4%,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慶安,正在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開拓進取、激情創業中奮力崛起。
一路走來,我為這片綠土地而舞,為這個新時代而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數據顯示,在森林資源維度上,黑龍江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與國家級森林公園數量及面積均排名全國第一,榮登“森林之冠”。作為全國生態示范省,黑龍江全省森林面積2128 萬公頃,具有全國最大的連片森林,近一半面積被森林所覆蓋,林區平均每立方厘米含負氧離子達到2.7 萬個以上。如今,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等三大核心森林帶已成為本省重要的生態旅游資源,用現實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伊春,就如她的名字一樣,綠得讓我們心生妒嫉,美得讓我們舍不得合眼。她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林,被譽為“紅松故里”。境內溝谷密布,水系發達,有大小河流702 條,總蓄水量102 億立方米。市內大部分城鎮沿河分布,山環水繞,青翠連天。鐵力林業局就坐落在這里,全局經營著總面積204234 公頃的綠地,森林覆蓋率達88%。2018 年,伊春森工鐵力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鐵力林業局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正式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制企業。如今,改制后的鐵力林業局公司干部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上下擰成一股繩,再次吹響了林業振興的沖鋒號。
守好林區綠水青山是時代對林業工作者的召喚。對于擁有20.4 萬公頃施業區的森工老企業來說,鐵力林業局勇于當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正如立在公路旁的那一巨幅標語所言,“一份責任心,保住萬重山”,他們不僅持續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力度,而且實現了41 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的驕人業績。2016 年以來,鐵力林業局累計完成后備森林資源培育2.1 萬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完成36 萬畝。營林作業質量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市森林經營優秀單位,鐵力林業局被評為“生態美麗林業局”。
進入新時代,鐵力林業局公司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優勢和作用,強化了黨建引領,夯實了服務基礎,延伸了服務觸角,創新了服務載體,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主打生態牌,力走特色路,森林保護和植樹造林一起推進,產業升級和多種經營同步發展,藥材種植勢頭迅猛,生態旅游前景廣闊,拓展出了一片“防、護、種、植、游”為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天地。
一路走來,我為這片熱土地而喜,為這個新時代而歡。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馬永順精神就是這片熱土的最好見證。一踏上這片熱土,她就讓我們激動不已,一進入她的懷抱,就讓我們為之感染、為之感動、為之感慨、為之感嘆。深深的大地下面流淌著熱血、流淌著躁動、流淌著激情,迸發著力量。在這里,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奮斗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馬永順紀念館,73 歲的馬永順精神傳承人、義務講解員張道廷聲情并茂、發自心底的講解,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自己創作的詩、用自己創作的歌、用自己獨有的情、用自己火熱的心,為我們再現了馬永順當年的事跡,以高山作證、歲月作答、歷史為據詮釋了馬永順精神,真真切切把馬永順精神講到位了,可以說是講活了、講靈了、講紅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本紅色精神的鴻篇巨著,就是一幅活靈活現偉大精神的宏偉畫卷。
馬永順同志是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全國林業戰線上的一面鮮紅旗幟。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林業生涯中,他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化作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不論是在崗還是退休,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把一生無怨無悔地獻給了祖國的林業建設事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馬永順的名字格外響亮,被譽為“伐木能手”“林海紅旗”“森林巨子”“興安愚公”“100 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領跑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 年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值得稱道的是,當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他是砍樹勞模;當國家需要生態保護的時候,他是栽樹英雄。
他牢記周總理的囑托:“你們林業工人要多造林,造好林,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這成為馬永順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1982 年,退休后的馬永順,面對林區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自感慚愧。他說:“只要我身子骨不散,就要上山造林。”“我這匹‘馬’不算老,還能‘拉套’。”“我只要還能動彈,就要上山造林,為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多栽幾棵樹!”1995 年,馬永順在市政府和鐵力林業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馬永順林”育林基地,幾年間,他與家人共植樹36000 株,為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事業立了新功,為國家的生態保護做出了新的貢獻。
1998 年6 月,馬永順獲得聯合國環保獎,他走出國門,遠赴莫斯科,參加全球環保500 佳頒獎大會,成為年紀最大的獲獎者。1998 年7 月,他榮獲黑龍江省特別綠化獎章;1999 年2 月,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1999 年5 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9 年7 月,榮獲“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光榮稱號。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1955 年,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哈爾濱等五省市的青年志愿墾荒隊員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團中央組織下來到北大荒,拉開了農場創建的帷幕,并與后來的轉業官兵、知識青年一起成為農場建設的主要力量。在農場60多年的開發建設歷程中,形成了“信念堅定、艱苦奮斗、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中國青年志愿墾荒精神。
革命先驅李大釗說過,“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龍江人明白,今天的幸福是前人奮斗的結果,美好的未來是當今接續奮斗的夢想成真。近年來,共青農場大力弘揚青年志愿墾荒精神,實施了二次創業,著力將農場建設成為歷史記憶之城、精神傳承之城、產業發展之城、幸福小康之城。
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共青農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振興座談會和視察黑龍江的講話精神,依托獨有的青年志愿墾荒文化,創新開展“青春領航”黨建工作,打造出了“北大荒堡壘工程”和“智慧黨建”新品牌。如今的共青城已成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全國團干部培訓基地。
通過參觀農場建設,我們切身感受到奮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階梯,但奮斗的過程極為艱辛。在這里,我們有幸見到了當年曾任天津農莊主席、共青農場教育中心黨總支書記杜俊起。85 歲高齡的杜老,做完手術剛出院沒幾天,聽說采訪團要來,他不顧勸阻,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了中國青年志愿墾荒紀念館,為我們敘述了那段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在北大荒無人區,當年一伙十六七歲的年輕人,憑著一腔熱血,一片真誠,一股激情,一種斗志,戰嚴寒、斗酷暑,躲避野獸襲擊,忍受蚊蟲叮咬,以頑強的毅力,過了冬季零下40 多度、穿著棉衣蓋著棉被睡覺、帽子結霜口罩結冰的冰凍關;夏季戴著面罩、雙臂雙腿涂滿黃泥、隨手一拍就能打死幾只蒼蠅、密密麻麻群起而攻之的蚊蟲關;首次接觸農具、首次熟悉農事、首次下地干活、強度很大的勞動關。然而他們沒有一個掉隊的,沒有一個退縮的,建設在這里,扎根在這里,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
回憶起當年的場景,杜老激動地站了起來,為我們清唱了那首《青年墾荒隊隊歌》:告別了母親,背起了行裝,踏上征途,遠離故鄉。穿過那無邊的原野,越過那重重的山崗,高舉起墾荒的旗幟,奔向那遙遠的邊疆。勇敢地向困難進軍!戰勝那風雹冰霜!在那荒涼的土地上,將要起伏著金色的麥浪,讓那豐收的糧食,早日流進那祖國的谷倉。在那遼闊的土地上,我們要建立起美好家鄉,用我們辛勤的雙手,建設祖國富饒的邊疆。
是的,歷史總是拋棄那些前進路上的懶惰者、懈怠者、無為者,而將那些奮進者、搏擊者、有為者鐫刻在了豐碑上,銘記在了人們的心坎里。
在奮斗者的梯隊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新生力量,他們已經在蓄積力量,立鴻鵠之志,期待著展翅高飛。嘉蔭縣雖然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縣,但他們在教育的投入上一直走在本省前列,自2013 年起,就全面實施了免費教育,平均每年為每個學生家庭減輕負擔3500 元,貧困生還可享受每年1000-3000 元不等的助學金,他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通過開展多項活動,豐富了校園生活,強化了學生動腦動手能力,愛黨愛國激情更加高漲。2018 年,職教中心學校在全市對口升學考試中,取得十二連冠;在教育部舉辦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該縣教師獲得部級優質課的比例居全市前列。
在寶泉嶺墾區小學,我們體驗了這里最美的學校、最好的教育、最豐碩的成果,優質的辦學條件,先進的辦學理念,豐富的校園生活,多彩的教學實踐,讓我們耳目一新,讓我們贊嘆不已。可以說,這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最好的小學。完善的教學設備,優秀的師資隊伍,獨特的教學模式,生龍活虎的莘莘學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幸福寫在他們的臉上,未來彩畫在他們的心里,已成為接續奮斗、放飛夢想的后備力量。
是啊,這是一片熱情洋溢的土地,這是一片奮斗向上的土地,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是一片飄銀掛金的土地。不忘的是初心,牢記的是使命。初心和使命已經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和具體行動。
是啊,蒼穹下的這片碧綠的原野,曾經用她的廣闊與清純孕育了這里的博大精深的紅色記憶、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孕育了這里明快爽朗的豪爽之氣、豪情之氣、豪邁之氣,也一定在新時代孕育出偉大的時代精神,偉大的時代人物,偉大的生機與活力。因為,“奮斗”二字已經寫在了這片土地上,“奮斗”二字已經刻在人們的心坎里,“奮斗”二字已經成為了這里最亮麗的名片、最美麗的景色、最絢麗的色彩。
雨下了,又走了!陽光時而亮麗、時而明媚從高大的樹冠中穿過;風停了,又來了!涼爽時而撲面而來,時而柔情似水在密林中笑著舞著。茂密的森林與一望無際的田野自然而然地、層次有序地擁抱著、相愛著、親吻著……采訪雖然結束了,但龍江美好的記憶仍然在我的腦海里回蕩著,我已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