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一年前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給企業家們吃了顆“定心丸”。
一年間,減稅、降費、幫扶、優化服務……從中央到地方,一項項著眼于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
營商環境有沒有變化,改革措施有沒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企業家說了算。一年來,他們有怎樣的感受,對未來又有怎樣的期待?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企業家。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我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登上主題彩車,在天安門前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激動的心情至今不能平復。在前行的彩車上,我思緒翻涌,不禁想起去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時說過的一句話:“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營商環境是“軟實力”,需要“硬措施”來托底,我們民營企業最關注政府的實招。
總書記的講話撥云見日,給予我們企業家極大的信心。
民營企業座談會聚焦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六個方面的政策舉措,極大鼓舞了廣大民營企業家。
民營企業座談會后,從中央到地方迅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為企業輸血解困、減稅降費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民營經濟大會陸續召開。新希望集團提出爭創具有全球競爭力企業的奮斗目標。這一行動得到了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級領導的支持。相關領導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召開重點項目推進會,省市民營辦、統戰部、工商聯等部門發揮了統籌協調服務作用,其他相關部門也出臺了有力的支持措施。成都市還把新希望的6個重點項目納入今年的政府目標考核,支持力度很大。
我現在的感受是,各個地方的政府都行動起來了,支持幫助民營企業發展的理念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是中國創新創業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給民營企業家吃了“定心丸”。
我注意到,今年9月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
這次深改會再提“兩個毫不動搖”,強調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長期穩定發展環境,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體現了政策的連續性。
我期待著不久的將來能有專門的配套法律法規出臺。眼前的當務之急可能是抓落實,確保已經出臺的減稅降費等措施扎扎實實地惠及民營企業。
37年來,我與新希望集團歷經了潮起潮落,深深感受到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沒有今天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更不會有新希望集團。
現在,國家已經創造了好條件、好氛圍,有了陽光、空氣和土壤,民營企業自己也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主動征服“轉型的火山”。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后,大家都知道民營企業的春天來了。對綠滋肴來說,這種感受非常真切——2018年12月,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動下,綠滋肴被江西省政府列入重點擬上市企業后備名單,被確定為實施“映山紅行動”第一批重點擬上市企業。
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
綠滋肴雖然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作為本土知名企業已經17年了,但也是一個傳統的企業,最近幾年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壓力。我們深知,只有插上金融的翅膀,才有可能實現千億元產值。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想盡辦法幫民營企業解決問題。
今年以來,我們已連續獲得了兩筆超10億元的基金注資。其中一筆來自中央企業貧困地區(江西)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由國資委牽頭,財政部參與發起,百余家中央企業參與出資,旨在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另一筆來自江西省(財政)發展升級引導基金。兩筆注資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江西省委、省政府對我們民營企業的關心和支持。
不止是融資上的幫扶,今年還發布了《江西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涉及企業用水、用電、用氣報裝及通關提速等多個方面。
營商環境是“軟實力”,需要“硬措施”來托底,我們民營企業最關注政府的實招。
我看到,《江西省降低企業獲得信貸難度和成本行動方案》提出了23條舉措,金融機構將加大對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城鎮化、縣域經濟、“三農”、小微、綠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為促進稅收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江西省優化企業納稅服務行動方案》提出,將不斷深化辦稅(繳費)便利化改革,到2020年底,推出不少于20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辦稅便利化措施,主要涉稅服務事項90%實現網上辦理,納稅基本信息80%可共享。
隨著這些行動方案的落實,民營企業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很早就明確提出“三個沒有變”的重要判斷:“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我感覺現在的很多改革舉措都在圍繞著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有益于、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民營企業數量在全國居于前列,其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沃土,靈活的機制、豐富的人才和不斷迸發的新技術新思想更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高新興是總部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民營企業,這幾年,我明顯感受到了黃埔區營商環境的變化。黃埔區以企業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推出了“承諾制信任審批”“來了就辦、一次搞掂”和“秒批”政務服務事項等真正為企業解決現實問題的措施,企業跑得少了,折騰也少了。
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2018年退還部分行業增值稅留抵稅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發布后,廣州開發區稅務局下訪企業、幫助申報、核查,再到退稅款到賬,僅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將幾千萬資金(增值稅留抵稅額)直接打到了公司賬戶,增加了公司現金流。同時,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從50%進一步提高至75%,使得集團年企業所得稅減少上千萬元。此外,我們還享受到了廣州市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后補助的政策。
營商環境是幫助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催化劑,高新興直接享受到了營商環境改善帶來的便利,企業可以更加專注于創新發展。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民營企業更應該增強信心,進一步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業,心無旁騖,力爭做出一流的產品,發展一流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