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宇 郭杰文 蔣成 于也童
10月13日,無錫錫山區鵝湖鎮一小吃店發生燃氣爆炸,造成9人死亡,10人受傷。據媒體報道,涉事店鋪的儲藏室中存有較大型的瓶裝液化氣。此次事件,也敲響了瓶裝液化氣使用隱患的警鐘。
當前,各城市中,瓶裝液化氣都在哪些場合被使用?瓶裝液化氣使用流程存在哪些重大隱患?監管與排除相關隱患仍存哪些難點?
本刊記者在河北、遼寧、江西、貴州等地走訪發現,部分商家存在違規使用液化氣鋼瓶現象,不少沒有牌照的電動三輪車成為“運氣”的主要工具,有的液化氣站工作人員公然吸煙……業內人士建議,要加快推廣“帶芯”的智能液化氣鋼瓶,對送氣人員實行更嚴格的行為規范,同時要加大對“黑氣站”的打擊力度。
隨著各地積極推進天然氣管道建設,更加安全清潔的天然氣在城市中的普及率迅速升高。然而本刊記者調查發現,仍有不少瓶裝液化氣被廣泛使用。
入秋的沈陽,傍晚5點鐘已有些涼意,但在塔灣興順國際觀光夜市,依然有不少人來觀光游覽、品嘗美食。這里匯集了150多種地方特色美食,小吃商戶多達400余家。生蠔、扇貝、排骨串、臭豆腐……很多攤位前排起了長龍。記者注意到,每個攤位使用的都是瓶裝液化氣。此外,當地客流量頗大的彩電塔夜市,商戶也同樣都使用瓶裝液化氣。
在南昌,本刊記者走訪紫荊夜市時注意到,每個攤位附近都放著液化氣瓶,有的攤位還不止一個。在南昌部分未進行管道氣改造的老舊小區,住戶使用液化氣瓶的情況也較多。記者在一小區旁的瓶裝液化氣服務點看到,服務點內堆放著數十個液化氣瓶,服務點附近居民人流密集,不遠處就是一所幼兒園。
在石家莊方興路的部分早市和小吃店,本刊記者也發現了瓶裝液化氣的身影。這些液化氣鋼瓶外層已有些發黑,店家對于鋼瓶是否需要檢查也說不清楚。一家煎餅店的老板稱,她干這行已經七八年,一直都用這種氣罐,每次收攤時還把氣罐帶回家,有時候也擔心“會不會爆炸”。
有同樣擔憂的還有當地市民王誠誠。他說,他家樓下就是一排小吃店,做菜基本都使用瓶裝液化氣,由于經常在網上看到液化氣爆炸的新聞,他一直放心不下,總想搬家。
在沈陽,有關部門給鋼瓶閥門裝上了“智能芯片”,這相當于一個電子身份證,記錄著氣瓶的所有信息。
沈陽市民王星也對當地夜市大量使用瓶裝液化氣的現象憂心忡忡:這么多商戶,一家挨一家都用瓶裝液化氣,“不出事還行,一出事就是大事!”
市民們的擔心并非多余。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官方微博介紹,煤氣罐爆炸的原因可能是鋼瓶超量充滿、鋼瓶側臥燃燒或用戶加熱鋼瓶。一罐家用煤氣罐爆炸威力相當于145公斤TNT炸藥,可炸毀兩層樓房。
本刊記者在石家莊某城中村的街道上看到,不少裝有液化氣鋼瓶的電動三輪車正冒雨送貨。這些送貨人告訴記者,平時訂貨量不少,配送范圍可覆蓋石家莊二環。記者還在這個城中村內發現了一處作為“黑氣站”的民房,里面堆放著大量“氣瓶”。一位工作人員稱,他們的氣源主要從正規公司購買,再進行分銷,他也知道這樣做有安全隱患,“每天都是在拿命賺錢”。
我國危險品運輸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運輸、裝卸瓶裝液化氣一類危險品必須由持有相關資格證件的專業人士,使用專業運輸設備,取得專門許可后方可操作。然而,記者在沈陽等地的夜市看到,有人推著裝有多個液化氣鋼瓶的手推車游走,“哪個攤沒氣兒了就給哪個送”。
南昌一名基層燃氣管理工作人員介紹,液化氣瓶從郊區氣庫運輸到城區服務點應使用專業的危險品運輸車輛,但目前不少都由普通小貨車來運輸。
記者在沈陽、南昌等地走訪發現,一些夜市攤位為提高烹飪效率、節省攤位空間、最大程度使用瓶裝液化氣,私自改裝使用三通接頭連接液化氣鋼瓶,且將液化氣鋼瓶放倒使用。

浙江省東陽市檢查組對全市燃氣企業、門市部等進行專項檢查
對此,沈陽市渾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用三通接頭把兩根管接成一根在同一個瓶內使用,危險性極高?!?/p>
相關專家介紹,液化氣鋼瓶一旦平放,液體部分將涌至瓶口處,打開角閥時沖出的液體很可能迅速汽化,超過燃具的負荷,形成爆炸或爆燃,安全隱患很大。
消防部門相關人士告訴本刊記者,當前一些城市因液化氣引起的火災多與容器老化或操作不當有關,一旦引發爆炸事故,將對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記者在調查中還注意到,不少經常使用瓶裝液化氣的人員對相關安全知識知之甚少,一些相關崗位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也十分欠缺。在南昌某液化氣供應站,工作人員和送氣員在工作場所吸煙,他們身旁就是禁煙標志和數十個液化氣瓶。此外,還有一些送氣員暴力搬運液化氣鋼瓶。
如何排除瓶裝液化氣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業內人士建議,政府、企業、店家等各方面應積極聯手,加強日常監管,規范行業操作,提高安全意識,共同為瓶裝液化氣裝上“安全閥”。
在沈陽,有關部門給鋼瓶閥門裝上了“智能芯片”,這相當于一個電子身份證,記錄著氣瓶的所有信息,不僅包括檢驗周期、周轉次數、充裝記錄、報廢期限,還包括氣瓶誰充裝、何時充裝、誰在使用等。這種鋼瓶一旦超期,就會停止灌輸。
在貴州,省級氣瓶安全追溯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已于7月上線,初步實現了全省氣瓶使用環節的可追溯,為燃氣氣瓶安全管理上了緊箍咒。
同時,部分地區也加大了對“黑煤氣”的打擊力度,河北保定從今年5月6日起開展液化氣專項整治工作,半個月時間內關閉取締液化石油氣非法經營場所1家、下達整改通知書35份、檢查液化石油氣運輸車輛102輛。保定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公用事業管理處處長馬昕慶建議,要進一步對送氣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配置統一的運輸工具,并對違法人員進行嚴厲處罰。
不過,要徹底排除隱患仍有不少難點。一方面,基層存在檢查人員人手不夠、業務水平難以勝任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成本的原因,不少經營主體缺乏排除隱患的內在動力。
例如,一個能坐近20桌的餐館申請安裝天然氣,管道費、接口費、截止閥等設備共要花費5萬多元,這對中小商家來說是不小的成本。
有業內人士透露,當前升級安全性能更高的液化氣瓶等設備都是各類經營主體自己出錢,財政上并無補助,這讓他們備感壓力。
“當前我國流通使用中的液化氣鋼瓶底數不清、狀況不明,公共安全隱患不小,除監管機構強化監管外,引導社會經營主體積極升級設備非常重要?!币晃灰夯瘹饨涗N商對本刊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