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炎
“今年氣候變化無常,請各位瓜農朋友使用黑地膜時一定要把眼子封好,不然晴天高溫會燙傷瓜苗……”近日,沭陽縣湖東鎮司楊村“科技村長”劉強在溫室大棚內給瓜農講解西瓜種植管理技術。
春耕正酣之時,上百名“科技村長”活躍在沭陽縣的田間地頭,為農事“把脈問診”,成為農戶發展生產的“智囊團”。
去年以來,沭陽縣發揮科技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從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縣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和鄉土人才中優選100人,組建15個“科技村長團”,派駐到產業特色村、經濟薄弱村掛任“兩委”副職,幫助農戶制定種植計劃,推廣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的種植模式,幫助農民早日致富奔小康,是農業部門的服務宗旨。”該縣農業農村局派出的“科技村長”董吉衛是農業碩士,畢業于揚州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自從當上“科技村長”,他常到掛職的周集鄉老街村答疑解惑,大伙兒都親切地稱他“小董老師”。
“沭陽有3.5萬畝稻蝦套養面積,但大部分是散戶,從種苗引進、田間管理,到后期銷售,基本上都是粗放型的,成本和風險較高。”吳集鎮“科技村長”孫兆樸是江蘇鴻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水產養殖近20年。為提高稻蝦綜合種養、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全產業鏈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孫兆樸跑遍縣內130多家相關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最終決定牽頭成立沭陽縣潤農記稻蝦產業化聯合體,為農戶提供“一條龍”服務。“通過整合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等優勢資源,我們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流通渠道,增強聯合體成員抗風險能力,實現產業鏈降本增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孫兆樸高興地說。
“選派‘科技村長’的初衷,就是讓身邊的‘土專家’‘田秀才’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沭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馬向榮說,80%的“科技村長”是鄉土人才,有一技之長、創業項目和奉獻激情,“實踐證明,這種形式容易被群眾接受,對鄉土人才成長大有好處。”一年來,“科技村長”共領辦、創辦項目117個,開展技術培訓2500余人次,幫助貧困戶創業、就業18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