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菊 劉永
胡亞美1924年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1941年,胡亞美進入燕京大學醫療系學習醫學,后又轉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院繼續完成學業。
1947年,胡亞美從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后進入北平私立兒童醫院工作。在豐富的臨床實踐中,她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醫學理論、醫療技術日益精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她就在前輩醫生的指導下,和同行們密切協作,對當時危害兒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治療,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
1976年,在“文革”期間飽受打擊卻仍然堅守醫療第一線的胡亞美,再次投入到了醫療、科研工作之中。一次,她看到《北京市1974~1976年兒童健康調查報告》中寫到,城市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各種傳染病和營養不良,而主要是惡性腫瘤。在1~5歲兒童的各種死亡原因中,惡性腫瘤排第2位;到5~15歲則躍居第1位,其中白血病(即血癌)又占惡性腫瘤的1/3。令胡亞美驚訝的是,小兒惡性腫瘤竟然成為了危害兒童生命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且當時國內尚無一例治療小兒白血病的成功經驗報道。小兒惡性腫瘤如果不治療,那將是百分百的死亡。胡亞美感到,作為兒科醫生,什么對孩子健康威脅嚴重,她就應該去攻克什么!鑒于此,胡亞美又開始了小兒白血病的研治工作。從此,向血癌“宣戰”,成為了胡亞美從醫生涯中最重要的科研方向。
發達國家通常采用化學藥物和多藥聯合的方法治療白血病,而胡亞美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我國兒童身體狀況與外國孩子不同,難以耐受大劑量化學藥物,可是藥物劑量不足又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胡亞美千方百計與國外同行聯系,查找資料,并根據中國孩子的體質選擇藥物,調整化療藥量。胡亞美及其所在的科研治療團隊不斷總結經驗,并積極參閱國內外大量文獻,不斷完善治療兒童白血病的方案。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到1982年為止,胡亞美的科研團隊已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5年無病存活率提高到50.6%,從而改變了白血病是“不治之癥”的傳統認識。
20世紀80年代中期,骨髓移植在白血病的治療中已經占有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技術復雜,需要人力及物質條件較多,再加上患者經濟負擔過重,即使在當時的發達國家中,骨髓移植也未能普遍開展。國內雖然在北京、上海等地少數單位也做過此項工作,但是治療的病例數仍然很少,特別是小兒病例就更少了。為了進一步完善小兒白血病的治療,北京兒童醫院決定開展骨髓移植工作。1987~1988年,在胡亞美擔任兒童醫院院長期間,趙新民大夫負責創建骨髓移植病房、完成層流間的建設,并派出醫護人員到北大人民醫院學習骨髓移植技術。
199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向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發放政府特殊津貼。于是,這一年的7月,胡亞美成為北京兒童醫院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每月的津貼數額為100元,不算太多。然而這100元所代表的,是黨和政府對胡亞美作為老一輩專家堅持學術研究的鼓勵以及她為人民服務半生的價值認可。
兒童藥品生產問題一直存在,兒童藥品缺乏也是存在已久的問題。由于兒童專用藥的缺乏,醫生給兒童開藥時不得不以成人藥代替。這樣不僅容易導致小兒服食困難,劑量更難以把握。因為兒童醫院接收的都是孩子,用藥問題更為突出,因此胡亞美不止一次地提出兒童用藥問題。但由于生產成本等方面的限制,藥品生產廠家面對兒童用藥這個問題也顯得很無奈。2006年,82歲的胡亞美在給衛生部領導的信中提到,巰嘌呤早在20世紀70~80年代已有生產,而近些年來,卻是“藥物無貨,患者投訴”的狀態,對于很多正處于維持治療期間的白血病患兒來講,每天都需要服用的這種藥物缺失,必然會帶來惡劣的后果。作為人民代表,胡亞美覺得有責任向國家反映這一意見,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國家醫藥管理局的領導得知胡亞美的意見后,親自協調辦理了這件事情。胡亞美的心愿終于變成了現實,當杭州的民生制藥廠兒童用藥生產車間開工的時候,她很高興地參加了開工典禮。
隨著國內外交流日益頻繁,國外先進設備和新藥物不斷引進,白血病的診斷和治療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隨著網絡科技的日漸發達,各種信息的提供也越來越方便快捷。此時,已經八十多歲的胡亞美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放棄與時俱進的時代觀。為了加強地區間的交流,胡亞美又提出了兒童白血病全國聯網的理念,制定出統一化療方案,以提高全國治療水平,這在全國白血病治療史上是個創舉。
雖然北京兒童醫院治療白血病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白血病兒童的無病存活率日漸提高,但是國內一些地方醫院的治療水平還有差別。大城市與其他地區醫療條件差異巨大,這讓胡亞美感到焦慮和擔憂。她一直有一個夢,就是要建立一個更加現代化的小兒血液腫瘤中心。
2003年5月31日,溫家寶總理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到北京兒童醫院看望患病兒童時,胡亞美正式向總理建議建立北京兒童血液腫瘤中心,總理當場表示贊同。胡亞美隨后親自給溫總理寫信,表達一個古稀老人內心最強烈的心愿。她在信中寫道:“2000年底統計結果表明,全世界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人達1000萬人,每年死于惡性腫瘤的人數達到800萬人。我國約有4億多兒童,每年約有3萬多個新發惡性腫瘤患兒。但迄今為止,國內尚無一家兒童腫瘤醫院,這與我們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符……因此,年逾古稀的我有一個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建立全國兒童白血病/腫瘤基金會,成立全國的兒童腫瘤中心!我懇請各位領導能審閱并批準我們建立兒童白血病/腫瘤基金會的報告。”
溫總理看了看信,又用慈祥的目光環視著每一個白血病患兒。看到他們由于化療掉光了頭發,總理很難過,他動情地撫摸著孩子。當聽到胡亞美院士說這些孩子治療后,頭發還會長出來,總理露出寬慰的笑容。溫總理當場表示:我們要建設兒童血液病腫瘤中心,并指示在場的領導,由國家投資建設,北京市選擇合適的建設場地。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2009年8月6日,溫家寶總理登門看望了時年85歲的胡亞美。一落座,總理就對胡亞美說:“我知道,您心里惦記著一件事,就是兒童血液腫瘤中心的建設。”他告訴胡亞美,“目前,這一項目的立項、投資和征地規劃都解決了。項目占地拆遷工作正在加緊進行。工程配套的污水處理站很快就可以先期動工。”聽到這個消息,胡亞美十分高興,她希望項目盡快竣工。
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已經選好建設“北京市小兒血液腫瘤中心”的地方沒能在短時期內完成拆遷工作。在各級政府和醫院的努力下,直到2014年終于完成了建址區域的搬遷工作,這時離立項已經過去了12年。雖然幾年前就對很多事情失去記憶的胡亞美,那天卻顯得非常興奮。她坐著輪椅來到開工儀式現場時,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沒有什么比把孩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更令我感到高興的了。
正人先正己,責人先責己。
如果有來世,我還要當醫生。
把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的責任交到了你的手上,你便不應該辜負。
我一直在與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作堅決斗爭,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孩子的主要疾病譜在變化,我的工作就隨之變化。
當我治好的病人脫離危險和病痛,對我微笑著叫一聲阿姨、奶奶,我就感到最大的滿足。
臨床工作十分重要,是科研工作的基礎,科研工作必須緊緊圍繞臨床工作開展,必須為臨床服務。
努力工作學習,做人民的好醫師。
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無論是初學之始,還是身處逆境;無論是擔負領導工作,還是擔任學科帶頭人,一貫尊重事實,時刻注重維護科學的尊嚴,弘揚科學的精神。
堅信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的末尾,而不是先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一個醫生應該堅持的職業道德。
要記住古人的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