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融雪
音樂與舞蹈都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是極具美感的藝術,也是學校美育的重要載體,更是學校素質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音樂與舞蹈共有的節奏感、情感表達上的抒情性,使得音樂與舞蹈能夠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并且有了音樂的烘托,舞蹈在情感表達與展現上更加清晰、有韻律,也更容易接近觀眾的內心深處進而打動他們。近年來,許多學校都開發了舞蹈課程或美育社團活動,運用融合理念開展教學無疑會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應有之義。
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
除了歌唱教學,表演教學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綜合性藝術表現旨在引導學生主動、自信地參與到音樂游戲、兒童歌舞表演、集體舞、簡單的兒童歌舞劇、音樂劇、戲曲、曲藝等活動中來。因此,通過綜合性藝術表現能在音樂與舞蹈之間搭建起融合的橋梁。
改善現實教學的根本需要
中小學音樂等學科歷來被作為“小三科”而對待,師資數量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質量不高是其基本現狀,任課教師也僅僅是從各自的專業特長出發,在各自的教學中只關注技法教學而忽視融合式教學,從而使學生缺乏對藝術作品的整體感知。
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內在需要
中小學音樂與舞蹈教學既有娛樂的功能,又有教育的功能。將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不但能給觀眾帶來極強的藝術視覺沖擊,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還能由此受到啟迪,表演者也能學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藝術。
音樂與舞蹈教學融合的路徑
拓展教學目標
音樂的審美載體是聲音,舞蹈的審美載體是人本體,舞蹈長于直觀的情感表達能力,極易用肢體表現,是最直接的藝術手段,所以在素質教育舞蹈教學中,其獨特的表現手段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對藝術審美的認知及聽視覺享受。因此,教師不僅是要教會學生的舞蹈姿勢和變換節奏,更要關注舞姿、音樂背后所要傳達的精神。音樂與舞蹈教學應強調素養,培養具有審美素養的“生活的藝術家”,用審美的態度對待社會、自然與自身。
改善教學方式
音樂與舞蹈都是藝術表現形式,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通過優美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讓人們明白舞蹈所傳達的內容。教學時要善于改善教學方式,讓學生將自己對音樂舞蹈的理解表述后,教師再對其進行完善改編,讓舞蹈獲得音樂的靈性,音樂獲得舞蹈的動感,兩者在互融中相互充實,達到完美的結合。
積極發掘傳統音樂舞蹈資源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瑰麗多姿,蘊含著博大的藝術精華和民族精神,其中音樂與舞蹈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甘肅省內的地方音樂資源豐富,極具地域民族特色,因此當地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甘肅民歌,如酒歌、花兒等,以此豐富教學內容,進而增強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清晰認識。
注重培育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
深化包括審美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是當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檢驗改革成效的一塊試金石。以初中課程《流動的雕塑》的教學為例,在學生對雕塑形象進行創作的同時,已體現出學生對創造美的初步意識,之后在學生將個體雕塑點線連接組合的過程中,難點不僅在于音樂的配合完成,還需要學生運用幾何知識去創造空間構圖的美感。以此類推,對于中小學舞蹈教學進行簡單的創編,可以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創造美的意識。
總之,將音樂應用于舞蹈教學領域,可以強化舞蹈的自身節奏感,豐富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對舞蹈的理解。教師要在音樂與舞蹈美育實踐的過程中運用辨證思維對教學形式進行剖析,在課堂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師方法上總結問題及成因,汲取經驗,吸收和思考更適宜的教學模式,以推動和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將音樂與舞蹈美育徹底納入到素質教育體系的實踐中來。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