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惠 向國華(通訊作者)
2015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币匀嗣駷橹行牡陌l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解決了國內外面臨的眾多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帶領人民解放全國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現時,“為人民服務”“實現中國夢”本質上都是在踐行人民中心的思想。中國共產黨是服務于人民的政黨,堅持以人民的小事為主要任務,辦好人民關心的事情,引導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耙匀嗣駷橹行摹卑l展思想的核心要義是新時代謀求新發展的戰略思維,明確回答了我們為誰發展、我們依靠誰發展、誰分享發展成果等一系列問題。
(一)為了人民。以人民為目標,一切為群眾服務。政府的所有工作,就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置于工作的重心位置,把群眾關心的事情作為首要任務。我們要貫徹黨的宗旨,以為人民服務為工作宗旨和目的,積極滿足人民的精神和物質需要,人民創造了歷史,人民及其活動構成了社會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小康路上全面化,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牢記人民的溫飽問題,服務于人民的發展。關心民生,減少富人與窮人的差距,加快實現全面小康。
(二)依靠人民。根本方法是依靠群眾,激發群眾的創造力,促進發展。習近平談到過,中國發展的成功秘訣就在于激發了社會活力,激起了人民的創造性,中國發展的成就源自億萬人民群眾的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定地依靠人民實現。人民是促進發展的主要力量,我們必須尊重人民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吸收群眾的政治智慧,提高群眾的政治責任感。引導人民把思想、意志和行動集中到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在黨的領導下,打敗前行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中國夢。
(三)人民共享。發展結果,人民受益。堅持群眾路線,追求全體人民共同繁榮,共享發展成果,心中裝著人民,了解人民,人民有所呼聲,改革必須做出回應。必須加大政府改革力度,讓人民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出臺更多服務措施,不斷擴大便民渠道,增強群眾的獲得意識??紤]問題和行動上,始終首先考慮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制定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一切的路線、方針。調整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制度問題,使改革成果更加公平、公正、惠及全體人民,引導人民逐步走向共同繁榮富裕。
(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新思想的理論源泉。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群眾觀。馬克思創立了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觀,為無產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群眾觀的核心是尊重群眾的歷史創造者這一主體作用。它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發揮著基本和主觀的作用,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實現自身自由的立場。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群眾隊伍必將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而擴大”。在反對英雄史觀基礎上闡明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體、推動歷史進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他們堅持人民的立場和思想,宗旨是追求人民的利益和全人類的解放。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原則,選擇信仰和依靠群眾,那時,他才帶領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取得勝利。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列主義者們的先進思想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它教會了我們黨如何做好人民工作,正確認識人民的作用,脫離群眾的黨不會長久。2.延續了我黨歷任領導人的人民觀。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思想內涵,從人民中來,人民性是他執政思想中最本質的一環。從早期的領導人民革命到后來的執政為民的作為,展現著毛澤東“權利來源于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主導地位確立,在《論聯合政府》中,他闡述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指導了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強調群眾是創造社會的主體,社會是由人民改變的。毛澤東同志教導全黨必須堅持黨的宗旨,維護人民利益,是所有工作的出發點。鄧小平同志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想法作為制定和實施政策的出發點,保障人民利益是黨的最高標準。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我們黨應要緊密依靠群眾,勤于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聲音,維護人民的利益,才能形成無窮的力量,最后成功實現黨的目標。”強調尊重人民的主動性和支配地位,集中群眾智慧,制定符合時代發展的方針,促進事業繁榮;密切關注人民的艱難困苦,在實踐中努力尋求人類幸福的真正含義,努力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走體現人民意志、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偉大道路。江澤民同志指出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我們勝利的基礎,增進了人民觀的新解讀,強調黨的執政,就是支持人民當家做主?!叭齻€代表”重要思想,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核心。他強調一切事情都要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需求,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利益,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黨的地位才會得到鞏固,我們的工作才可以一步一步地進行,最終取得成功。人民觀體現了他對人民群眾的無限的愛和深情厚誼,了解百姓關心盼望,切實讓人民感受到公平。胡錦濤同志的“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主導地位是人民。認為權力應該為人民所用,感情應該為人民所用,利益應該為人民所求。他經常自己身體力行,多次到老百姓家里冷暖交融,在非典期間多次到疫區聯系群眾,真正做到了為人民執政。他強調說,把群眾裝在心上,人民心里才有我們,我們的政權才會受到人民的擁護。他督促干部要常深入基層群眾,了解群眾情況,解決群眾的憂慮,溫暖群眾的心。他強調,提倡民生政策應要抓住人民最近、最現實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唯物主義人民觀,延續了歷屆領導人重視人民的思想,從基層到總書記,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初衷不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加快解決現階段國家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的需要。習近平在基層進行了多次深入調查,覆蓋全國一半以上。他與湖南十八洞的村民們進行了交談,在那里他首先提出了“精準扶貧”。是改善貧困,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理想。每年,他們都會去各個地方和人民在一起,巡視民情,不讓任何地方掉隊,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為人民辦實事的基礎上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問題貫穿了黨中央治理的方方面面。解決民生問題沒有捷徑,只有一點點推進。堅持政府工作在陽光下運行,嚴懲反腐敗問題,打擊貪官,昭示著人民思想的偉大勝利。黨的十八以來,各種有針對性的改革,使全社會感受到了真正的成果,讓人們看到了變化,有了獲得感。
(二)汲取了傳統民本思想的精髓。中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商周時期商書《尚書潘庚》是最早的一部出現“重民論”的理論的史書。老子主張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孔子主張德政,并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建議,希望統治者關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盡可能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理論深化了民本思想,他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地,如果沒有人民,政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什么也做不成;北宋張橫渠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傳統民本思想大多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而提出的,有其階級性和歷史局限性。但優秀的民本思想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響應黨的號召,應當繼承和發展。習近平同志常讀圣賢之書,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是建立在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上。在演講中,善于借鑒古人的智慧,引用經典來澄清思想,這表明傳統文化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他在河北指導干部教育實踐時引用王充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告誡干部人民群眾是政策方針的受惠者,在各種政策中,不管政策是好是壞,不管干部是合格還是不合格,群眾的聲音是最大的,群眾的認可是干部最大的肯定。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大會上,引用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闡釋了人心向背是為政的重要因素,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由此可見為民政策體系構建的重要,我們應該朝著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前進。
(三)凝結了個人成長的經歷。出生在革命家庭的習近平,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嚴格的家風培養。也從文化中凝結和養成了與人民真誠深厚的感情。父親習仲勛常對習近平說:“不管你當多大的官,都不要忘了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真真切切為百姓著想,要聯系群眾,要平易近人?!?969年,為了響應毛澤東“知識青年下鄉接受再教育”的指示,習近平到陜西省的一個小山村插隊。當時,來自北京的青年習近平同志,帶了兩箱書,在農民眼中并不顯得突兀。相反,他有著堅定的服務群眾的信念,不尋求自己的安逸,只希望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總書記一再強調“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40多年來,從知青開始,歷經黨的支部書記、省委書記等,與群眾保持緊密聯系,在人民中享有“平民書記”的美譽。多年的基層實踐和情感塑造了習近平的愛民思想。對現任總書記來說,雖然他的職位發生了變化,但他仍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人民的問題上,他的扶貧足跡延伸到了中國大部分貧困地區。每項政策都是實實在在為百姓考慮,真誠地把群眾把在心上。
(四)立足于國情——為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大會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中央基于我國新形勢做出的政治判斷。人民是社會的主體,民生問題的解決就應該要立足于人民。進入群眾、基層中,特別是條件困難的群眾,真誠地與群眾,講真話,眼見真情,傾聽身邊的聲音,親近深入群眾的心,時刻思考,做決定。從人民利益出發,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為人民謀幸福,正成為新時代最有力的聲音,才能贏得人民的心。起初,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只是為了滿足生存的最基本物質需要。隨著人類實踐能力的提高,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新的精神需要出現了,就需要改變社會。不同的需要和解決方式自然是不同的,但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目標是相同的。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基礎,因為我們始終堅持人民的主導地位,始終尊重人民的主動權,始終傾聽人民的聲音,始終依靠人民創造偉大的歷史事業。世界上任何一個政黨和力量,都不能像中國共產黨那樣深刻地理解群眾的歷史主體性,如此徹底地發展群眾路線理論。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仡欬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的五大發展理念在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要求的同時,還貫穿在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發展的創新理論。為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以新的起點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不是一個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它不僅要停留在思想上,而且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我們要不忘初衷,牢記使命,堅持新思想和改革開放到底,把小勝利變成大勝利,不斷滿足和改善人民需求,使改革紅利惠及至百姓中,不斷朝著中國夢這個大目標前進。我們堅信,偉大的祖國將更加繁榮興旺,我們的人民將在未來有更多的收獲、幸福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