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林毅
福建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始創于2005年,是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與廣大師生教研、學習的好去處,如今圖書館建筑面總逾萬平方米,館內部門眾多、設施齊全,每年征訂期刊500余種、報紙40余種,館藏紙質圖書24萬冊,另有大規模的數字圖書館、知識庫、期刊數據庫,可對校園網用戶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在智慧校園平臺下,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服務質量有了全方位提升,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服務創新模式的研究也有了基本技術保障,為此,在館工作人員可以從空間利用、學科嵌入、信息挖掘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且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福建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在智慧校園平臺建設過程中,同時注意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架構,讓教學、科研、辦公、宿舍等不同部位均形成無線全覆蓋效果,其中圖書館作為重要教學、科研場所,通過無線網絡可以保證讀者的智能瀏覽,使用本館多個中外文數據庫,并及時參與到相關的講座、活動中去。總的說來,本校破除了時空物理的局限性,讓圖書館將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相結合,自然嵌入多元化服務內容,給用戶提供了動態化色彩更加突出的即時服務。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實體物理空間的應用,圖書館中開設的專用研讀室或者院系資料室,比較容易地與讀者相貼近,能夠更為便捷地了解用戶需求,解答用戶問題,為用戶提供廣域服務物理空間,比如研讀室的設置,是特別基于用戶需求而設計,可在智慧校園平臺的帶動下,提供無線協同學習的優質環境。其次,本校用戶可以利用一些即時通信軟件,通過網絡完成實時咨詢,或者借助電子郵件、現場預約等形式,向館員進行相關問題的咨詢。再者,強化技術覆蓋,讓虛擬服務模式得到進一步創新,也是空間利用角度的服務模式泛化必要一環,具體操作中,提供遠程信息資源服務是比較值得重視的一項,如為了使教師在應用數據庫資源時所遇到的難題得到解決,本館借助學校所提供的虛擬專用網,將遠程信息資源服務的優勢發揮出來,教師在登錄以后便能夠直面中外文數據庫中的各項資源,并在接受查詢與下載等項服務。
利用館內工作區,工作人員可為讀者提供嵌入式的服務模式,校內圖書館個人用戶可通過統一訪問入口,登錄至個人服務賬戶,點擊進入“目標工作區域”,并通過選擇更多按鈕的形式,查看與自身需求相關的更多工作區,像課題組區、課程區、班級區等,在各區中完成共享文件、發布通知、討論主題確認等。現舉幾例對此進行簡要說明。
(一)教學工作區。首先,教學工作區可讓課程教學內容得到嵌入,在此范圍之內,可以把課程所需要的資源內容經清晰梳理后供學生使用,也可以直接在工作區中提供同課程內容息息相關的電子資源、期刊論文等。其次,借助部分數據庫信息聚合服務,先行確定定題服務,讓檢索結果能夠定期上傳于工作區范圍之內。最后,圖書館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工作區內的談論區,實現與讀者即教師與學生的深入交流,充分了解各學科前沿動態,收集其實時資源需求,給資源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二)科研工作區。在此區間范圍之內,學科嵌入角度的服務模式深化同樣大有文章可做,比如首先需深入了解讀者在科研或者課題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了解使用者學科背景、研究方向、目標成果等;要對既有科研項目與研究目標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其在信息資源方面的需求;要構建形成與之相匹配的“存儲機構”,提供指向性明確的、與科研課題項目密切關聯的信息資源內容及服務鏈接內容;科研服務與閑聊服務可以并行不悖,在討論區增加閑聊式服務,同樣可以挖掘使用者深層次的需求,以便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保證服務嵌入效果的優化。
(三)信息服務區。在本區間范圍之內,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使所有學科教師乃至所有學生都能夠得到虛擬圖書館員的幫助,且用戶可以隨機或者自由選擇“幫助者”,從而在智慧校園平臺中更加輕松地完成教學、科學、學習任務,掌握常用工具軟件、應用本地圖書資源。除此以外,以圖書館工作人員為助力的個人虛擬圖書館員還可按照預約提供專項服務,包括接受學科咨詢、知識交流分享等,與使用者建立協同度更高的工作關系。
基于智慧校園平臺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信息技術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視,為此我們應當注意到信息挖掘的必要性,從下述兩方面開展工作:首先,圖書館員需要對讀者需求進行認真分析,主動完成知識推送任務,即利用數據融合感知,得到不同圖書資源使用者的情況及特點,包括借閱習慣、信息狀況等,在云計算后分析、匯總此類數據,形成專門的需求數據庫,并據此制定更優化的服務策略,給讀者提供良好的文獻信息內容支持。另外,要按照讀者可能的需求,主動給其提供知識個性化推送服務,讓圖書館在滿足讀者現實需求的同時,發現讀者的隱性需求,為拓展圖書館服務領域與資源應用效率作出貢獻。其次,圖書館需要掌握各院系教師的科研動態,以便讓信息服務有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實際操作中,第一,可考慮構建形成圖書館“機構倉儲”,使信息用戶依團隊為單位納入到倉儲管理范圍之內,在其中包含使用者學科背景、研究方向、目標成果、研究關聯性等項內容。第二,以圖書館藏資源為依托,形成專業性更強的專題知識庫,并且按照用戶的需求,或者所確定的服務課題,可能滿足的技術條件等,將智慧校園平臺中的網絡學科知識整合起來,在其中有機融入開放資源、用戶隱性知識,以及圖書館工作人員自身專業知識等,按照學科課題的階段劃分,及時更新知識庫內容,且保證知識庫在體系構建方面更符合讀者使用習慣,與科研過程相協調。第三,實時關聯于用戶需求,是信息挖掘角度的服務模式創新又一要點,它可讓智慧校園平臺的特色體現得更加明顯,按照使用者知識類型、體系,對知識嵌入的需求,圖書館工作人員對相關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挖掘、整理,構建形成突出需求的知識共享路徑,能夠保證用戶彼此之間在相近研究領域中的流暢互動,為服務模式深化發揮出橋梁紐帶作用。
智慧校園平臺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勢必要得到調整,并且具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原本的校內信息孤島將不復存在,它們將在統一的平臺之中得到整合,最終以泛在感知與互聯共享為表現形式,給圖書館服務奠定堅實基礎、提供全新環境。而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人員需要從空間利用、學科嵌入、信息挖掘等角度出發,主動配合平臺發展,突顯出圖書館對于教育教學服務的優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