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撰稿人 楊景元
10月份,國內主要糧食品種整體上走勢平穩,秋糧上市量逐漸增加,加之國儲銷售尚未完全停止,市場供應相對充足,下游消費市場表現平穩,缺少實質支撐。中美貿易談判有望達成初步協議,增加了農產品進口采購的預期,雖然黑龍江部分產區產量受損,收獲進度較往年落后。但從全國范圍看,糧食產量依然保持高位。隨著后期主產區大量集中上市,預計糧價仍將維持偏弱態勢。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97798億,同比增長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6.4%,二季度增長6.2%,三季度增長6.0%。國民經濟運行穩中趨降態勢明顯。2019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67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4%,以下除特殊說明外均為名義增長)。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268146億元,增長9.1%。
2019年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1~9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5%。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9%。

圖1: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
貨幣政策保持適度偏松。中國9月M0貨幣供應同比4.0%,前值4.8%。中國9月M1貨幣供應同比3.4%,預期3.4%,前值3.4%。中國9月M2貨幣供應同比8.4%,預期8.2%,前值8.2%。中國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900億元人民幣,預期13600億元,前值12100億元。中國9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22700億元人民幣,預期19000億元,前值19800億元。
中美貿易談判取得初步進展。中美第13輪磋商結束,雙方達成了2項協議:一是中國將大幅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令一個是協議中對知識產權、匯率、金融服務、技術轉讓等方面的的承諾。10月12日中國新華社公布,中美磋商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批量進口美國農產品成為概率陡增,但依舊存在變數。市場關注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是否會在APEC智利峰會上見面并簽署協議。
10月份,國內進口大豆小幅上漲,因美國大豆產量下調,且中美談判初步協議,加大美國農產品采購力度,利好美國大豆價格,提升進口大豆成本。但國內產量保持小幅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增加抵消了部分地區受災減產的損失。東北大豆即將大量上市,雖然國儲入市收購,但價格不及預期,令國內大豆價格承壓回落。
美國農業部(USDA)十月供需報告預估,美豆2019/2020年度新作單產從47.9蒲/英畝下調至46.9蒲/英畝,低于市場平均預估的47.3蒲/英畝,并創下2013/2014年以來的新低水平,收獲面積從7590萬英畝下調30萬英畝至7560萬英畝,雙重調整使得新作產量從36.33億蒲降至35.50億蒲,疊加期初庫存調整致新作總供給直接下降0.83億蒲。此外,(USDA)意外下調2018/2019年度美豆單產1蒲/英畝至50.6蒲/英畝,最終新作庫存大幅降至4.6億蒲。當前美國中西部主產區收獲天氣面臨霜凍降溫天氣的背景下,新作單產可能面臨進一步下調。
(USDA)預計中國2019/2020年度進口大豆數量為8500萬噸。但在中美談判階段性成果的推動下,出口量也有望繼續上調。據彭博社24日的一篇報導稱,中國愿意在貿易協議的第一年購買價值2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消息人士稱,中國政府22日向國內和國際主要大豆壓榨商下發關稅豁免配額,這些企業進口的總計最高1,000萬噸美國大豆將被免征高額關稅。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10月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1710萬噸,同比增加110萬噸,增幅為6.9%。今年國內大豆有因天氣原因減產的情況出現,但總產量較往年有所增加。同時預計,2019年至2020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國進口大豆8700萬噸,同比增加400萬噸,增幅4.8%,但仍低于2017年至2018年度9413萬噸的歷史高位。
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進口大豆820萬噸,低于上月的948萬噸,下滑13.5%。今年1月至8月我國進口大豆5632萬噸,同比減少568萬噸,減幅9%。非洲豬瘟疫情大幅縮減了養豬場規模,降導致豆粕需求下降。但10月中旬以后,市場對中美經貿談判的樂觀情緒升溫。本年度中國已累計采購美豆47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44%。
10月份以來,東北各產區新豆陸續上市,貿易商收購較為謹慎,多選擇優質類高蛋白品種入倉。商品優良率在75%以上,蛋白含量優于去年同類品種,多在39%~41%之間,優質品種最高蛋白含量達42%~43%。由于今年單產比去年略有下降,但由于面積大幅增加,總產與去年相比略增。因此,黑龍江新產大豆收購價格高開低走,初期食品大豆入廠收購價格在每噸3620元至3640元之間,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預計新季大豆集中上市后,大豆價格可能繼續走低。
由于東北產區新豆上市以來,格持續走低,為緩解產區壓力,國儲在10月17日啟動新豆輪換收購。內蒙古大楊樹最先發出通知入庫價1.69元/斤,黑龍江綏棱和吉林敦化緊隨其后,但今年黑龍江和吉林地區的收儲標準,對蛋白含量有了要求,綏棱39.5以上蛋白入庫價1.74元/斤,不及39.5蛋白入庫價1.72元/斤;敦化39.5以上蛋白入庫價1.72元/斤,不及39.5蛋白入庫價1.70元/斤,吉林地區較黑龍江地區價格低0.02元/斤。受輪換收儲影響,貿易商對優質豆源的收購熱情受到明顯提振。
10月份,國內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價格呈現弱勢震蕩走勢。受產量增加及進口預期等利空影響,大豆上漲乏力,截止10月24日,黃大豆主力2001合約收盤報3383元/噸,較9月收盤小漲33元/噸。從價格走勢看,黃大豆主力2001合約在3450元遭遇較強壓力,但在3350元附近也有一定支撐力度。當前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在3320元/噸,與黑龍江綏化地區3400元/噸的大豆價差僅有80元/噸。受進口大豆價格支撐,預計短期下跌空間較為有限。后期主要關注未來中儲糧的政策調整。

圖2:大連商品交易所黃大豆1號2001合約走勢圖
國慶節后,國內玉米價格一度出現反彈,主要由于東北地區玉米生長期遭遇惡劣天氣而導致上市延遲,疊加近期運輸費用上漲,飼料產量止降回升,以及深加工企業總體庫存偏低等因素。進入10月下旬后,東北產區新季玉米基本完成生長階段,玉米開始進入大面積收割階段,隨著后期供應逐步增加,玉米價格再度承壓回落的可能較大。
根據美國農業部10月供需報告顯示,2018/2019年度全球玉米預計產量為11.23億噸,同比或增長4.19%。其中,美國玉米本年度預計產量繼續維持在3.66億噸,較去年下降1.30%。巴西、阿根廷玉米產出情況良好,產量預期分別在1.01億噸及5100萬噸,較去年產出水平有所提升。
報告顯示:2018/2019年度全球玉米預計消費量為11.41億噸,較去年增長4.82%。其中,歐盟玉米需求增長明顯,由去年的7650萬噸增長至8800萬噸的水平。全球玉米供需總體維持緊平衡狀態。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年玉米產量2.554億噸,比上年下降177萬噸,降幅0.7%。預計2019年至2020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國玉米年度總消費量為27496萬噸,同比增加203萬噸,增幅為0.7%。預計2019年至2020年(10月至次年9月)我國玉米年度總消費量為2.75億噸,同比增加0.7%,未來下游消費有望逐漸轉好。
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全球農業產量報告顯示,2019/2020年度中國玉米產量預計為2.54億噸,比上年減少1.3%,比五年平均水平減少500萬噸。主要原因是播種面積預計為4100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7%或110萬公頃。美國農業部參贊在9月份考察了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玉米和大豆主產區,考察結果顯示:2019/2020年度東北地區土壤墑情非常充足,生長條件良好,單產潛力提高。單產預計達到創紀錄的6.2噸/公頃,比上年增加1%,比五年平均水平5.98噸增加4%。
截至10月17日,今年臨儲玉米拍賣累計投放8059.1657萬噸,成交2191.0297萬噸,累計成交率27.19%。與上年相比下降近80%,2018年臨儲玉米成交超過1億噸。自5月23日首拍至10月17日結束,2014年產玉米成交378.5萬噸,成交占比17%;2015年產玉米成交1812.5萬噸,成交占比83%。分地區看,黑龍江省成交總量1091.4萬噸,成交占比50%;吉林省成交總量652.3萬噸,成交占比30%;內蒙古自治區成交總量362.8萬噸,成交占比17%;遼寧省成交總量84.5萬噸,成交占比3%。截至10月17日當周的臨儲庫存總計5100多萬噸,基本為2015年產玉米,其中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地區存量占比分別為51%、24%、18%和7%。
截至10月18日,北方港口玉米庫存情況,遼寧四港總庫存146.6萬噸,環比增加4.4萬噸,增幅3.09%,同比減少52.42%。北方港口庫存略有回升,不過整體仍處低位。廣東港內貿和外貿玉米庫存總量為41.9萬噸,其中內貿36.1萬噸,同比增加13.91%,外貿為5.8萬噸,南方港口玉米庫存絕對值也處于偏低水平。港口玉米庫存低位給價格帶來支撐,集港量偏低的局面遲遲不見好轉,貿易商報價心態趨強。 截止10月25日,廣東港口2018年二等新糧價格1960~1980元/噸。
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的生豬存欄數據顯示,2019年9月份我國生豬存欄量僅為19163萬頭,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再度擴大,生豬存欄同比減少41.1%,能繁母豬存欄同比減少38.9%。但環比數據看,降幅有所收窄,8月份生豬存欄環比降幅是9.8%,9月份收窄至3%;8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降幅為9.1%,9月份收窄至2.8%。兩項指標均為今年3月份以來首次收窄。
另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規模豬場全面調查,9月份生豬存欄4445.51萬頭,環比增長0.6%;能繁母豬存欄610.47萬頭,環比增長3.7%。對100家重點種豬企業監測顯示,9月份后備母豬銷量環比增長70.7%。據對全國飼料生產企業全口徑統計,9月份豬飼料產量環比增長10%。因受生豬價格上漲和國家恢復生豬生產措施的拉動,養殖企業補欄積極性提高,生豬出欄體重增加,飼料需求逐步恢復。預計年底前產能有望探底回升,市場供應明年有望基本恢復。

圖3:中國季度生豬存欄及出欄量
另據農業農村部消息稱,截至10月16日,全國共報告發生157起非洲豬瘟疫情,共撲殺生豬119.2萬頭,已有28個省份的疫區解除封鎖,總體來看,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的勢頭明顯減緩,生豬生產和運銷秩序基本恢復正常。
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繼續下降。截至10月18日,全國115家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總量在375.63萬噸,較上周397.65萬噸的庫存減少22.02萬噸,下降5.54%,較去年同期的545.92萬噸減少170.29萬噸,降幅為31.19%。其中,廠內庫存276.93萬噸,外庫23.3萬噸,未執行合同28.4萬噸,未運回拍賣糧47萬噸。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普遍在10天左右。
由于新玉米上市節奏同比偏慢和企業玉米庫存水平不高等原因,玉米淀粉行業總開機率僅在七成附近,預計開機高峰將在11月底至12月。但受玉米成本環比回落的利好支撐,淀粉企業整體效益水平好轉。目前玉米淀粉庫存約60萬噸左右,供應相對充裕,東北玉米淀粉出廠報價2250~2350元/噸,華北玉米淀粉出廠報價區間2400~2440元/噸。
10月份,國內大連玉米期貨走勢呈現企穩反彈走勢。玉米主力2001合約在9月底一度跌至1810元/噸。國慶節后,受東北產區新季玉米上市進度較慢、國儲停拍及運費上漲等利好刺激,走出一輪反彈行情,但總體看反彈力度較弱,市場仍擔心后期集中上市的市場壓力。進入10月下旬后,玉米期價再度走弱,短期仍將考驗1800元/噸的支撐力度。從走勢上看,預計近期仍將呈現弱勢震蕩格局。

圖4: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約走勢圖
10月份以來,東北產區新季稻谷已收割完畢,因今年黑龍江產區遭遇低溫多雨天氣,新季稻谷產量受損、品質下降,基層農戶多惜售觀望,等待國家托市啟動。部分米企為了完成訂單提價收購,但整體效果并不理想。蘇皖新季粳稻繼續下跌,米企利潤微薄,不敢貿然大量收購。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9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減少,稻谷產量略減。2019年至2020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國稻谷新增供給量2.128億噸,同比減少283萬噸;總消費量1.981億噸,同比增加30萬噸;年度產大于需1470萬噸,同比減少313萬噸。從供需情況看,依然呈現供大于求的態勢。
10月16日,黑龍江省佳木斯、虎林兩個儲備庫開始收購輪換糧,國標三等及以上標準品到庫價格為2620元/噸。10月22日,安徽省相關地區啟動2019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啟動時間比上年推遲了6天。隨著后期中晚稻大量上市,市場供應量將大幅增加,市場價格有望進一步走低,預計稻谷主產區2019年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將陸續啟動。
今年黑龍江省長時間遭遇低溫多雨天氣,大部分產區受災嚴重,質量下降、產量減少,農民惜售心理支撐價格。截止10月25日,七臺河市金穗米業2019年新季圓粒粳稻進廠價2600元/噸;綏化慶安博林鑫農業2019年新季圓粒粳稻收購價2660元/噸;雙鴨山友誼金農人糧食2019年新季圓粒粳稻收購價2600元/噸;慶安鑫利達粳稻三級的收購價格為2560元/噸;三江稻福粳稻三級的收購價格為2700元/噸。
今年前9個月我國大米出口快速增加,1月至9月累計出口大米215.3萬噸,已高于2018年全年的出口水平,比上年同期增加77.5萬噸,增幅為56.2%。進口大米需求則繼續下降,且今年前9個月大米出口量超過進口量,自2012年以來首次成為大米凈出口國。出口增加有利于國內稻谷去庫存。
國內大連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上市2個月來,成交逐漸趨于平淡,截止10月25日,主力2001合約持倉量16262手,日成交僅為710手,收盤價格報3617元/噸。當前稻米市場購銷平淡,市場缺乏熱點,后期隨著交割期臨近,交易將進一步平淡。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