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麗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12-01
摘 要 項目管理是動用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通過科學的方式組織實施完成一項具有臨時性的工作內容的管理活動。如果將運營描述為從一到一點一持續改善提升的過程,那么相比之下,項目則是從零到一的創造性過程。通過項目,可以使組織從一種狀態邁向另一種狀態,與使用管理學的工具技術將管理工作工程化相類似,在運營管理實踐中,將具有顯著項目特征的活動任務用項目化的方式進行管理。本文基于國有企業運營管理流程及平臺信息化建設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 國有企業 運營管理流程 平臺信息化建設研究
企業管理現狀的介紹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企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若是企業要在激烈的商戰中獲得更穩定的發展,需要持續優化調整企業管理模式,提高員工素質,加強企業的競爭力。阿里巴巴具有一套獨創的管理模式:在人才管理方面,馬云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才,并且阿里巴巴愿意花錢來培養人才;在企業文化方面,阿里巴巴并不僅僅把其止步于口號,而是貫徹于行動;在企業創新方面,馬云認為中小企業才最需要互聯網服務;在執行力方面,馬云相信執行力永遠比想法更重要。
一、運營項目化的必要性
當前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企業會構建許多管理體系來提升效率、保證運營,并將其以信息平臺的模式予以固化。然而從實踐來看,管理體系隨著企業發展日趨冗雜,長此以往,勢必與企業戰略目標偏離,效率低下。在企業規模較小時,簡單的層次是高效和有效的,然而當企業發展擴大到一定規模時,問題就顯得比較突出了。組織層次和職能方面的鴻溝使得企業中的流程變成了一個個操作上的孤島,制約著企業的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許多企業嘗試在運營中引入“項目化管理模式”的概念。借鑒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所推崇的管理項目的方法和思想,管理企業里的一次性工作。其意義就在于將企業中臨時性的、具有明確目標、進度和預算的復雜任務從之前的流程式工作中剝離,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不論跨層次還是跨職能工作,都能錨定圍繞戰略目標全面規劃不偏移;②扁平組織利于降低企業內耗;③真正促進創新,激發全員激情和責任心;④對多變的外部環境作出快速反應。
二、以信息化手段構建內部創新機制
里克岡總理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演講無疑大大鼓舞了本國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年輕人是創新浪潮中的新軍,如何激發企業內年輕勢力的創新熱情成為了公共企業改革創新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反觀中大型國有企業,近年來員工的年齡和知識結構在逐漸變化。高學歷中年青年人才迅速成為企業生產研究線的中樞能力,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嘗試,但效果平凡。主要問題在于缺乏創新方向、傳播效率低下的創新項目、收集單一創新工作的方法等。激勵不完善,缺乏公開透明的分數和審查機制。無法形成對創新作品的有效保護等,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和殺害了青年人才的創作熱情。對于這些問題,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國有企業的“創新創新任務管理平臺”,在國有企業內部構建一個綜合管理平臺,將在線任務的發布、建立、審計、推送、摘要、績效管理和最終轉移結合在一起,從而高效地傳播創新信息,高效地收集創新作品。其中,與具體實施相關的雙窗平臺,可以保證審查專家、審查標準和結果前網絡公開、全體員工監督下,審查過程的公開和透明。不僅如此,引進電子版權技術、采購企業內部成果物和構建轉讓機制也將大大激發生產研究一線的創新活力。公共企業還將通過建立創業平臺來形成創新人才庫和作品庫,將企業的創新能力變成一種可沉淀的無形企業資產,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強化企業風險控制
首先,結合企業資本運營和產業整合要求,科學設定決策體系。企業在開展資本運營和產業整合工作過程中,其決策體系把獨裁制當作核心的狀況較為普遍,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充,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獨裁制將不能更好的滿足企業經營要求。綜合思考企業發展歷程,和民營企業之間存在的本質差異在于管理人員,和投資人員不同主觀意識的影響,給促進產業整合提供了條件。因此,需要綜合思考決策體系,采用集體決策方式,將獨裁制現象進行處理,促進企業各個部門之間交流,達成共識,引導企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其次,適度擴充企業運營規模。資本運營和產業整合中的投資內容需要企業在落實一定資本原始效益以后,才能實現規模擴充。一般情況下,研發、創新交易成本相對較少,均可以通過收購方式來落實。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的頑固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明.簡析國有企業運營管理流程及平臺信息化建設[J].企業文化,2018(08).
[2]陳瓊.如何用財務報表分析企業運營管理能力[J].企業管理,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