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喜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69-01
摘 要 集體經濟作為我農村經濟的基礎和主要形式,在組織農民、發展生產、維護穩定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建國后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方面,我國探索實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形式。
關鍵詞 農村集體經濟 歷史演進
農村集體經濟是建國后為了適應生產力水平低、農業現代化剛起步的現狀,由農民自發組成或政府推動的農村經濟的重要生產組織形式。從新中國成立至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經過了五個具有明顯特征的階段。
一、農村集體經濟概念的提出
學界關于集體經濟的定義主要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所有制經濟”,主要以合作社的形式開展,“這種合作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在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的管理之下的勞動群眾的集體經濟組織”。1954年《憲法》規定“合作社經濟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經濟”,這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對集體經濟的解釋。
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階段
(一)合作社階段:新生(1949年至1956年)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開始引導農村生產互助組發展,防止倒向向資本主義。在1953年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毛澤東《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合作化的決議》提出,把農民的個體私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形成早期的初級合作社。農民土地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使得其生產積極性得到保障,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早期工業化的提供了支撐。在初級社開始后不久,中央錯誤估計當時形式,在1955年通過計劃指令的方式,要求初級社向高級社轉變,在1957年達到了75萬個高級合作社,入社達11945萬戶,但是由于生產資料和土地等收歸集體所有,管理混亂落后,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紛紛要求退社,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遭受挫折。
(二)人民公社時期:迅速壯大(1957年至1984年)
1957年中央印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和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要求農業“以糧為綱”,“大躍進”在農業領域率先展開,截至1958年,全國建成人民公社2萬8千多個,入社農戶達到99.9%。過度追求速度,農民的生產資料高度公有化,公社管理者缺乏管理經驗,導致1957年開始全國出現了“一平二調”和“共產風”等問題,在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的加持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損失。
從1959年底,中央開始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秩序和制度進行恢復,要求人民公社以生產隊集體所有制為基礎,實行主要生產資料由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制。把生產的權利下放到生產隊,要求自負盈虧,把證了生產隊的自主性,并且實行按工分分配制。經過調整后的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改革開放,直到1984年正式廢除人民公社制為止。
(三)統分結合階段:轉型期(1984年至1993年)
改革開放后,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積極性,在安徽和四川各地區產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認可。1980年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明確承認1978年以來各地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探索的做法。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包產到戶、包干到組”進行肯定,認為這是發展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的重要據舉措和步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集體經濟的基礎上,推行的雙層經營體制中的統一經營層體現。農戶有了自主權,集體經營和農戶經營的生產積極性被徹底激發。農民生產主體地位的重新確立,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揮的淋漓盡致,據統計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8000億斤,較1978年增長了33.6%。
(四)過渡期:產業化階段(1993 年至2012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被凸顯,與村集體之間的經濟聯系被削弱,農民個體收益最大化,農村集體財產流失加劇。到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戶個體勢單力薄、能量有限,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逐漸衰弱的農村集體經濟也無法很好對接市場。1996和1997年中央開始著手解決農業與市場之間的矛盾,提出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探索成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實驗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的模式,而且從2004年起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形式不斷豐富起來,為農業產業化助力。
(五)新時代: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階段(2012年至今)
十八大后,中央開始重點消除城鄉之間的差距,解決日益突出“三農問題”,尤其是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農村集體經濟面臨著弱化和邊緣化趨勢。中央更加注重農村土地要素和資源的流轉及集約化發展,在2016年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創新性地提出了“三權分置”的理論。十九大報告直接提出了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部署實施鄉村振興,以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戰略抓手推進。
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方面,先后探索實行了農村合作社、人民公社,雙層經營等實踐形式,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農業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鄉村振興等一系列理論,農村經濟發展脈絡的梳理對新時期農村經濟社會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2-1433.
[2]馮蕾.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4:17.
[3]馮蕾.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4:17.